2024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教学设计.docx

2024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教学设计.docx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1

2024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

教材分析:议论文在高中《人教版》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要求学生能掌握相关的文体知识,而语文试卷上的论述类文本阅读则是议论文的变式,通过考试,可以检测出学生对议论文文体知识的掌握情况、以考促学,论述类文本阅读其实就是教材中议论文的延伸。

学情分析:高三学生已经完成论述类文本阅读的一二轮复习,已经相对熟悉掌握论述类文本阅读的知识点与考点,掌握了一定的答题技巧,但是还没有做到熟练于心,答题正确率还不够高。针对此情况,本课在学生做完近三年全国卷的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目后,尝试分析总结高考题来突破学生的难点,提高学生答题的正确率。

设计理念:本课依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而设计,旨在提高即将高考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能力以及应试能力。通过对月考中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的讲评,提高学生“信息获取”“理解掌握”“知识整合”的学科素养能力,借助论述类文本逻辑性强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习目标:

掌握论述类文本阅读的知识点、考点。

突破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重难点,掌握答题技巧。

教学重点:突破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重难点

教学难点:掌握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提高答题正确率。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讲练结合、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走进月考,回顾论述类文本阅读的知识点、考点与答题技巧。

(一)先看题目,明确大概要关注的信息。

第一题需要筛选信息、比对细节,常考陷阱(因果混乱、绝对化、扩大缩小范围、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是非、于文无据(无中生有)、时态混淆、逻辑混乱等);第二题考查论点、论据(道理、事实)、论证方法(举例、引用、对比、比喻、因果等)、结构(总分、并列、递进、对照)和论证语言(严谨)等;第三题是推理判断题(于文无据、无中生有、逻辑混乱、时态混淆、绝对化等)。

题号

选项

考点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找错误点)

A.北宋时期,在欣赏和表现枯物之美方面,苏轼有示范作用。他引领文人士大夫们标举新的审美标准和艺术趣味。

B.以枯树、瘦竹、老梅为代表的枯物成为了文人精神在会画画中的特殊存在,亦是他人接近、评价画家的中介。

C.书法练习提供的基础条件、物象本身造型的简单、山水画的流行都是枯物在宋元文人画中盛行的现实原因。

D.由于艺术家们都坚信“外枯”而“中膏”,因此他们喜欢到枯朽中去寻找生意的寄托物,传达活泼泼的生命精神。

2.下列诗句描写了不同的景物,最能证明材料中宋元文人审美趣味的一项是

A.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B.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

C.林疏尽见山中石,更有寒泉带石流

D.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凯和任天真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找错误点、排除)

A.苏轼将绘画从对物象的再现中解放出来,用以“寄兴写意”,表现内心,他的《枯木怪石图》中蕴含了郁结之气。

B.稚拙才是巧妙,巧妙返成稚拙,由此可见花光老僧开创的文人墨梅比“世人”敷色之梅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

C.水墨枯木,初看并不赏心悦目,细味方能散怀畅神,以外在衰朽蕴藏内在的生命力,表达画家孤高单薄的情怀。

D.老子追求一任自然显现的“拙”的境界,要求绘画中抽离色彩、细节,摈弃“花卉艳丽、鸟禽工细”和“美的造型”。

(二)阅读文本,比对细节

要求:圈点勾画,在阅读时特别关注选项的重点信息,在各个段落比对第一题细节的同时,关注关键字、词,关系词。同时也要标注出第2题可能考到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比对结束后,整理出文章结构。(但这题不需要整理论点、论据、论证方法、论证结构等)

=1\*GB3①“未许木叶胜枯槎。”这是中国艺术理论中一种重要的思想。中国艺术追求活泼泼的生命精神的传达,但并不醉心于活泼泼的景物的描写,而更喜欢枯朽、拙怪中去寻找生意的寄托物。1D

(解析:提出论题:中国艺术更喜欢枯朽、拙怪中去寻找生意的寄托物。)

=2\*GB3②它的内在是丰满的、充实的、活泼的,甚至是葱郁的、亲切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它通过自身的衰朽,隐含着活力;通过自己的枯萎,隐含着一种生机;3C通过自己的丑陋,隐含着无边的美貌;通过荒怪,隐含着一种亲切。它唤起了人们对生命活力的向往,它在生命的最低点,开始了一段新生命的里程。因为在中国哲学看来,稚拙才是巧妙,巧妙反成稚拙;平淡才是真实,繁华反而不可信任;生命的低点孕育着希望,而生命的极点,就是真正衰落的开始。生命是一顿生顿灭的过程,灭即是生,寂即是活。大巧若拙的拙,并不意味枯寂、枯槁、寂灭,而是对活力的恢复。老子并不是一位怪异的哲学家,只对死亡、衰朽、枯槁感兴趣,老子认为,人被欲望、知识裹挟,已经失去看世界葱郁生命的灵觉。老子拙的境界,就是一任自然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风的絮语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