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民国汉族女装的嬗变与社会变迁
[摘要]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各种社会文化思潮交织碰撞,影响到我国汉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穿着习俗也在发生着剧烈变化,特别是汉族女装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从复古到创新的多元化风格,在承续传统“上衣下裳”的服装基本搭配样式上再生出民族化符号性质的服饰形态——“倒大袖”与旗袍,服饰风俗上“除旧纳新”,风格上呈现出“中西混搭”的新风尚。民国汉族女装在多元思潮影响下,特别是传统文化的回归与西风东渐的双重浸染,塑造出被广泛认可的服饰审美风尚,具有鲜明的服饰文化的民族符号意义。
[关键词]民国;汉族女装;社会风尚
民国时期汉族女装的变革导致了该时期汉族女装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向,第一元是恪守正统汉民族文化传统,主张穿着具有汉民族本土性特征的传统服饰。第二元是经历西式教育的自由之士、新型知识分子和革命派,主张彻底废弃传统,穿着合体的西式服饰表达自己变革意志。第三元是中间派人士,既主张保留部分传统又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他们的观点是基于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形成民国时期我国具有民族符号性质的主流服饰形态:“倒大袖”与旗袍。
一、民国汉族女装“存续承扬”与传统汉族文化的回归
辛亥革命后,即民国初期,汉族女性着装受社会主流恢复华夏汉族传统文化思想的积极提倡与推动,一定程度上也与当时爱国主义富民强国的政治主张相联系,从而使当时的服制改革上升为国家政治层面的行为,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1912年(民国元年)《服制》颁布了两种女性服装的法定类型:“上衣下裙,上身用直领、对襟,左右及后下端开衩、常与膝齐的上衣,周身得加以锦绣。下身着裙,前后中幅平,左右打裥,上缘两端用带。”可见,当时女性服饰主流仍然延续“上衣下裳”的传统搭配形式。同样,民国初期出版的《墨润堂改良本》画谱中的女性袄、袍、裙的结构图验证了当时女性服饰仍然是延续传统的形制。
关于民国时期汉族女装延续传统旧制的记载屡见不鲜,民间各地方志也多有记载,如《潍县志稿》(1941年)记载:“妇女多服旧式衣裳。”《磁县县志》(1941年)记载:“昔时男女制衣多用粗布,靛染蓝色。女子皆穿短衣,一裤一衫,冬则袄外尚套一单褂。富者探亲戚时,下更加扎裙子。虽扎短衣,务求宽大肥裕。男女贫者,只著短衣,富者除短衣外,夏有大衫,冬又有大袍、马褂。昔亦全为蓝色,近则夏多白色,冬多青色。”可见,这些地方志从服装式样、服饰面料、色彩等全方面阐释了当时女性服装的传统造型在民间仍为主流形式。
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是以汉族民间服饰为收藏研究对象、旨在抢救和保护我国汉族民间服饰艺术、传承和发扬汉族民间服饰文化的馆所。传习馆2008年建成并对外开放,展馆面积为800多平方米,共收集展示了清末民国时期民间服饰2100余件/套,涵盖地域有江苏、山西、安徽、江西、山东、河南、福建、辽宁、陕西等主要汉族地域,涉及有袄、褂、裤、裙、鞋、云肩、披风、各种首饰等20多个品种。珍藏有来自民国时期全国汉族主流地区城乡的女性服饰及服饰品600多件。其中,上衣有袄193件,褂29件,衫148件,旗袍97件,下裳有马面裙112条,凤尾裙25条,作裙27条。袄、褂、衫等上衣均为展开平面造型,多为大襟右衽,基本形制与传统形式无异,各类裙装整体都呈现“围式”平面造型,展开为长方形或梯形,这些都与中国传统服饰的平面造型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只是由于汉族地域文化具有较大差异,加之穿着服用功能性的需要,传统女性服装在袖宽、衣长和围度上开始趋向合体。如图1是民国《永安月刊》1939第8期刊发的《海上妇女服饰沿革》一文的插图,上面第一排即“上衣下裳”形制。诸多例证都说明传统女装形制是民国时期我国城乡女性的主要服饰形式。
民国初期汉族女装延续旧制现象说明我国儒家“礼教”思想对传统服装文化的影响是深远和全面的,它造就了我国社会平面意识形态,服饰风格追求线条婉约、柔和,崇尚舒适、自然、和谐之美,注重细节与装饰技艺的运用,重视内在感觉与统一的二维平面内的视觉冲突。因此从形式上看,“上衣下裳”的延续与发展是对传统服饰文化的继承,诠释了我国汉族含蓄、和谐的审美情趣。
二、民国汉族女装“弃旧纳新”与“改革易俗”社会风尚
民国时期欧美等西方服饰文化潮流浸染了我国社会各阶层,民众通过这些时尚服饰形象的塑造提供了服饰审美风尚的理想标准,同时也逐渐发展为身份认同的视觉符号。
民国时期,整个社会思潮呈现纳新、求变、革旧谋发展的开放动向,成为服饰变革的根本原因。在华传教士充当了海派服饰文化的传播者,感染并改变着国人的穿衣习惯与日常风俗,新颖独特的西方服饰与风俗习惯与民国延续的旧衣冠旧风俗形成鲜明对比,国民试图改变旧式的服饰面貌而崇尚代表着现代、简约、适体的西洋服饰观念。随着社会进步,海外留学知识分子作为民国的新派人物,西风东渐的产物,他们习得新鲜的思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