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认识孤独症儿童的自残行为及其治疗
作者:俄勒冈州塞勒姆孤独症研究中心史蒂芬.M.艾德尔森博士
自残行为是一种存在于发育有缺陷的人群之中的明显症状。
常见形式包括:撞头,咬手,过度摩擦和抓挠身体。自残行为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包括生化,社会环境等因素。本篇文章旨在探讨它的多种起因及相关干预措施。
生理机能分析
首先,为了详细描述患者的自残行为,探索行为与生理,社会环境之间的潜在因果关系,需要进行相关的生理机能分析
(Wacker,NorthupLambert,1997)。包括如下项目:观察人群;自残行为之前,之后和过程中具体表现;行为发生时间和地点。获得的相关信息可望解释自残行为的原因。
数据收集之前,决定调查分析的具体行为十分重要。分析的重点应为一种具体行为(例如,咬手腕)而不是一类行为(例如,自残)。如将几种具体自残行动归为一个大类,会对每种行为的不同起因分析造成困难。例如,一个孩子的自残行为包括咬手腕和过度抓挠身体,这两种行为分别是由不同原因造成的(Edelson,TaubmanandLovaas,1980)。前者可能是灰心沮丧的反应,后者可能是自我激励的一种手段。
数据收集过程之中,自残行为的显著特点应予以记录,例如发生频率,时长,严重程度。患者所处的客观和社会环境情况也应记录。客观环境项目包括:背景(教室,食堂,操场);光线(自然光,白炽光);声音(修草机,其他孩子的尖叫。同时记录环境中其他人的姓名或代号,例如,教师,父母,工作人员,访问者,其他学生/患者。记录的其他要素还包括每天具体时间和每周具体时间。
自残行为的生理原因
生化因素
一些研究学者提出,某些特定的神经传导物质分泌数量和自残行为紧密相关。自残行为会增多人脑中的类鸦片胜肽:贝塔(Beta)内啡肽的数量或是释放量。于是,患者会出现类似麻醉的感觉;进行自残行为时,表面上看起来他们对于疼痛毫无感觉(Sandman等,1983)。而且,内啡肽的释放能够使患者有类似获得胜利的感觉。封闭麻醉物质受体的药物能够有效减低自残行为的研究证明了上述观点(Herman等,1989)。
动物实验和患者药物实验显示血清素过少或是多巴胺过多都会导致自残行为(DiChiaraetal.,1971;MuellerNyhan,1982)。在1976年对具有不同背景的智力残障患者的研究中,格林伯格与科尔曼发现某些药物,例如血压平,氯普马町,能够降低血清素,从而使攻击自身与他人的行为显著增加。同样,象安非他命与类吗啡,能够增加多巴胺的药物也会激发自残行为(MuellerNyhan,1982;Muelleretal.,1982)。
当科尔曼(1994)研究一些体内钙含量不足的孤独症儿童时,他们原有的捅眼睛的行为,随着钙含量的增加而明显减少。同时,语言功能得到增强。
关注重点当自残行为与患者本身某种生理机能异常相联系时,患者所处客观及社会环境往往不构成此类行为发生的原因。虽然自残行为发生时间,地点都不确定,但是当自我伤害和患者本身行动不相容时,其发生频率较低,例如在吃饭时,玩耍时,或完成某个任务时。
干预手段营养及药物治疗能够减轻患者的生理机能异常,从而减少自残行为。特定药物可以增加血清素或者降低多巴胺,然而圣地亚哥孤独症研究中心接到的成千上万份家长报告,证明在服用了维生素B6,钙口服药剂和DMG之后,儿童患者的自残行为明显减少,某些情况下还可能完全消失。这些报告还显示,如果对儿童饮食进行控制,例如不进食谷胶类或含奶蛋白的食品,他们的严重行为问题很快减少;不再进食某些引起过敏的食品也能收到同样效果。
症状突然发作
自残行为与大脑额叶,顶叶内症状突然发作也有联系(Gedye,1989;Gedye,1992)。下述行为属于此类:撞头,拍耳朵,扇脸,咬手,撞下巴,抓脸或胳膊,有时还会用膝盖撞脸。由于它们是无意识的行为,一些患者需要对于自身的限制,例如,把他们的胳膊捆起来。青春期来临时,体内荷尔蒙的水平出现变化,此类自残行为会随之而来或变得更为明显。
关注重点由于此类自残行为是无意识的,所以和患者所处环境之间的联系不很明显。然而,压力可以引发症状突然发作,所以在环境的压力因素和自残行为之间是存在一定关系的。可能是客观环境中相关刺激过强,例如光线,噪音;或者是社会因素导致,例如训斥,过多要求。食物也可以引起症状突然发作(Rapp,1991)。如果自残行为开始于青春期或者恶化,则有可能是由于症状突然发作引起的。如果有此疑虑,患者应该进行脑电图扫描。
治疗手段药物可以用于控制症状突然发作,但是往往伴随有
害的副作用。有证据证明DMG的应用没有此种副作用(Gasconetal.,1989;RoachCarlin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