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曲霉菌病诊断技术.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ICS11.220

B41

NY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NY/T559—2002

禽曲霉菌病诊断技术

Diagnostictechniquesforavianaspergillosis

2002-08-27发布

2002-1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发布

1

NY/T559—2002

前言

禽曲霉菌病(avianaspergillosis)是多种禽类、哺乳动物和人畜共患的一种真菌病。主要侵害呼吸系统,在肺和气囊发生炎症和小结节,导致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死亡。病原体主要为曲霉属(Aspergillus)中的烟曲霉(A.fumigatus)和黄曲霉(A.flavus),其次为构巢曲霉(A.nidulans)、黑曲霉(A.niger)和土曲霉(A.terreus)等。本病发生于世界各地,对雏鸡的危害最大,可引起幼雏大批死亡,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对曲霉菌病的诊断,近年来提出了一些新技术。但是,各国确定的常用方法,仍是本标准规定的病理学检查和病原学检查。病理学检查(包括在病变组织内发现曲霉菌)可以确定病性,病原学检查不仅可以提高诊断率,而且能够鉴定曲霉菌菌种。

国际上无相应的诊断标准或规范可供参照。本标准的实施,对提高我国禽曲霉菌病的诊断水平,保证养禽业健康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农业部畜牧兽医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动物检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宣华、向华。

1

NY/T559—2002

禽曲霉菌病诊断技术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禽曲霉菌病病理学和病原学检查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禽(鸟)类曲霉菌病的诊断和检疫。

2病理学检查

2.1材料准备

2.1.1器材

小动物解剖器具,灭菌试管(供采集真菌学检查样品用),普通显微镜等。

2.1.2试剂

体积分数为10%的甲醛溶液,30%甘油缓冲溶液,其配方见附录A。

2.2尸体剖检方法

按照常规的禽类尸体剖检术式,将可疑病禽的各内脏器官取出,逐一检查。重点检查呼吸系统。如发现可疑病变,先取1份置于无菌中试管内或30%甘油缓冲溶液(见第A.1章)中,供病原学检查用,再取1份置入10%甲醛溶液内,供病理组织学检查用。

2.3主要病理变化

禽曲霉菌病的病变主要见于呼吸系统,在肺脏和气囊形成数量不等、粟粒大至绿豆粒大的结节,结节质地较硬,切面呈同心圆轮层状。显微镜检查,见结节周边为淋巴细胞、多核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构成的肉芽组织,中央为干酪样坏死区,内含大量的霉菌菌丝。可在气囊、气管、支气管、肺脏及腹膜表面形成大小不一的霉菌斑,菌斑上有灰绿色粒状物或绒球状物。此外,有时在眼睑内、肝、脾、肾、消化系统乃至神经系统表面也能发现类似的结节或菌斑病变。

3病原学检查

3.1材料准备

3.1.1器材

载玻片,盖玻片,培养皿,铂金耳或针,恒温箱,手术刀,普通显微镜等。

3.1.2试剂

20%氢氧化钾溶液,乳酸酚棉蓝染色液,沙保劳(Sabouraud)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或改良察贝克(Czapek)氏琼脂培养基等,其配制方法见附录A。

3.1.3样品采集

对病理学检查可疑的病禽,应无菌操作采取带有病变(如结节、霉菌斑等)的组织各数小块,置于灭菌容器(如中试管)内冷藏,并尽快送检,如果不能立即送检,可暂时保存于30%甘油缓冲液中。

3.2检查方法

3.2.1压滴标本法

取结节置于载玻片上,用手术刀切开,由切面刮取干酪样坏死组织,或由病变组织表面刮取霉菌斑,或用铂金针钩取纯培养物置于载玻片中央,加1~2滴乳酸酚棉蓝染色液或生理盐水,用大头针将组织块或菌团撕扯开,压上盖玻片(注意勿产生气泡),制成压滴标本。如果组织碎块较硬,可改用1~2滴

2

NY/T559—2002

20%氢氧化钾(KOH)溶液,并在火焰上微微加温后压片。显微镜检查时,先用低倍物镜发现目标,再用

高倍物镜详细观察菌体形态。经棉蓝(见第A.2章)染色的菌体呈蓝色。

3.2.2分离培养法

取沙保劳(Sabouraud)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见第A.3章)或改良察贝克氏琼脂(见第A.4章)培养皿若干个(通常每份样品用4个),做好标记。将铂金耳在火焰上烧灼灭菌,冷却后钩取干酪样坏死组织或霉菌斑,均匀涂抹于培养基表面;或者用铂金针蘸取样品,小块点播刺种于培养基表层。接种完毕,将铂金耳或针在火焰上烧灼灭菌,将接种过的培养皿放在27℃或37℃恒温箱内进行培养。通常于36h后即可见

文档评论(0)

std36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