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在中国的传播和研究.doc

《悲惨世界》在中国的传播和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悲惨世界》在中国的传播和研究

法国作家雨果的《悲惨世界》是蜚声文坛的不朽之作。这是一部花费了作者20年心血才完成的纪念碑式的作品。它的出版面世对世界各国,尤其是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悲惨世界》的永久魅力

从空间维度看,《悲惨世界》是一部揭示社会问题涉及地域范围甚广的深刻作品,不仅如此,从时间维度看,它的影响力也是深广的。在雨果200年诞辰日,法兰西学院院士阿兰德柯谈及雨果的影响力,他说:“直接来自《悲惨世界》和《巴黎圣母院》……他塑造的人物化入了世世代代人的神思秘幻中。……今天一位美国人可能对路易十一一无所知,却知道卡西莫多。一个中国人可能对路易菲力普闻所未闻.却为冉阿让的不幸而战栗。”[1]聂震宁先生说:“雨果以他的呼喊、他的激笑、他的眼泪、他的忧伤、跨越地域、跨越时空、与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人类,与21世界乃至更为久远的人们心气相投,血脉相连”。[2]《悲惨世界》的魅力是永久的。

二《悲惨世界》在中国的传播

苏曼殊1903年翻译了《悲惨世界》,取名为《惨世界》,在上海出版的《国民日报》发表,发表了19期,因报馆被封,中途中断。1904年苏曼殊、陈由已合译,名为《惨世界》,1906年又有平云(周作人)的译本,书名叫《孤儿记》。1907年商务印书馆出了文言文译本,译名为《孤星血泪》。留学日本的鲁迅也是雨果《悲惨世界》的较早的译者。他于1903年翻译了雨果《悲惨世界》的部分作品,取名《哀尘》。[3]1933年6月,伍蠡甫在黎明书局编一本英汉对照的《西洋文学名著译丛》,其中就选了伍光建译的《悲惨世界》的几个片断。其它节译本有1934年中华书局英汉对照文学丛书中的张梦麟注译本,1935年启明书局世界文学名著丛书中李敬梓的译本。然而,真正有质量的译本是李丹和方于夫妇翻译的《悲惨世界》(最初译名为《可怜的人》,1936年开始陆续出版了,这是第一个真正按原著面貌翻译的本子,可惜《万有文库》本,一共出版8册,也没有完成。李丹、方于翻译的《悲惨世界》1984年有了完整的中译本。雨果作品译本最多的是《悲惨世界》,如果把解放前后以及各种节本计算在内,至少有25种。[4]

三学界对《悲惨世界》的研究

国内较早研究《悲惨世界》的学者是伍蠡甫先生。1933年6月,伍蠡甫先生在黎明书局编一本英汉对照的《西洋文学名著译丛》,并为此书写了一篇序言。这是第一篇有质量的雨果专论。伍先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既肯定了雨果对社会的抨击,又指出了雨果所塑造的冉·阿让这个人物的局限性。1935年茅盾在《中学生》杂志上发表的长文《雨果和哀史》,详细分析了雨果与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关系,以及他的思想轨迹、创作特征等等,正式拉开了对《悲惨世界》的认识和评论。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悲惨世界》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一)研究内容

从研究内容上看,主要集中在一下几个方面:

1.主题研究。集中研究了《悲惨世界》所体现的人道主义思想、人性善恶问题、人类精神实质、宗教观等问题。

研究人道主义思想的论文,主要有万春的《〈悲惨世界〉:对社会和人生的人道主义关怀》,俞钦的《浅谈〈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韩冰的《〈悲惨世界〉人道主义思想浅析》,赵维红的《从〈悲惨世界〉看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高韵清的《从〈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形象看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等。这些文章从作者的创作意图、情节设置、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分析了小说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从人性的角度,对《悲惨世界》的主题进行思考的是袁素华,他在《从人到恶魔,从恶魔到天使——论悲惨世界中的人性问题》上体现了这一思考。他认为:“在悲惨世界中作者最关心的不是两大阶级的对抗而是人性善恶的搏斗,雨果对笔下的冉阿让从人到恶魔的,从恶魔到天使的转变过程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人类的深切期盼和对社会进步的热切关注,雨果对人类的存在状况和命运进行了全方位的思考以人类的未来的名誉去批判社会。”[5]

陈思和先生,则从人类精神的超现实性角度对《悲惨世界》进行解读。他在《雨果及其作品在中国》提出,雨果每一部小说里,都表现出一种真正的人道精神,这种精神是超现实的,不受世俗任何原则的束缚。“在这种理想的关照下,冉·阿让可以解救自己仇人的性命,朗德纳克可以在生命危急关头挺身救出三个火中的小孩,而吉利亚也会放弃自己的幸福,眼睁睁地让海水淹没自己……这些理想与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甚至自然的规律都无关,它是一种人类精神力量的展示,是人类在精神上对圆满、完善、和谐的永恒追求。它与现实的距离在于空间上,它们是两个不同的空间,因此用历史发展的时间标准来衡量它,都不能获得有意义的结果”。[6]

对作者的宗教观进行研究的论文有张淑琴的《从〈悲惨世界〉看作者的宗教观》[7]。

2.人物形象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主教、冉阿让、柯赛特、沙威等人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