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研究:新诗与古典诗“月亮”意象比较研究.docxVIP

语文教学研究:新诗与古典诗“月亮”意象比较研究.docx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语文教学研究:新诗与古典诗“月亮”意象比较研究

【摘要】古典诗歌中月亮意象的情感多元而深厚,具有联通中华民族公共文化心理的“统一性”;而现代新诗中的月亮逐步完成了意象的“去蔽”,获得了能指的不确定性,并不断召唤现代性和个体性的自由化表达。古今之月在诗歌中形成了“以我观物”的默契,实现了诗化与人化的历史会通。

【关键词】月亮;意象;统一性;变异性;会通

中国是诗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学传统。月亮则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传统意象,千百年来,在浩如烟海的中华诗词中,月亮一直高悬中天,被众多的诗人反复关注和吟咏。它已然成为中国诗歌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经典意象。

作为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象体现和传递着诗的情感与生命。正如郑敏所说,“诗人的创造灵感与对生命的敏感与经验都凝聚于意象之中”[1],月亮意象无疑凝聚了中国传统审美情感中最丰富的经验与智慧,展现出了非凡的言语生命力。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乡怀人,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失意孤寂;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静谧清澄,到“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历史感怀,千古诗篇造就了月亮这一经典意象,而月亮意象也成就了无数的千古诗篇。当月亮意象重新抢占现代新诗视野时,诗人李心释却认为,现代诗歌中的意象不能称之为“意象”,而应称作“语象”。这就意味着,“月亮”意象也需要在古典与现代的比较视域中被重新审视。

一、古典之月的“呼唤”:“多而一”的统一性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2]中国传统诗学主张对物象进行构思与想象,从而形成富有情感的审美形象,使主观与客观、“意”与“象”达到高度的应和,逐步生成“意随象生”“心物交融”的感物表现传统。月亮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使用最频繁的意象之一。据统计,“《唐诗三百首》中的月亮意象就有96处,几乎每三首诗就有一处”[3]。随着这些古典诗歌的发展,月亮渐渐成为诗人表达某些特定情感的固定意象,不断内化到中华民族的文化意识中。

1.对月动相思

从月亮的外在形态展开联想,“月有阴晴圆缺”,极易使人生发“人有悲欢离合”之叹。人的离合,往往带来空间距离的变化。当人们被分置于不同的时空,又处在夜深人静的环境氛围下,月亮就常成为其联系情感、寄托思念的纽带。或是“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的闺怨之诗,或是“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征夫之泪,或是“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的游子之思,都因月而生,也因为月而得以诗意地流传。月亮,遂成为表征“相思”的诗歌原质,或思乡,或怀人,或孤苦,或离愁,皆从中晕染开来,又烙进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于是,每当人们想起历史天空中那轮圆缺不定的月时,便总会想起那些含有月之意象的古典诗句,想起远方的人或故乡。

2.望月叹红尘

“望月”是人们最习以为常的月亮组象方式。“望”字蕴含丰富的个体主动性,相比于现今的“低头族”而言,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古人生活节奏缓慢的特征。这给“望月”提供了更多可能,也为无数望月抒怀的诗篇提供了创作的现实基础。而事实上,“望月”之“望”首先源于月亮之高远,它升落于苍茫的夜空,又光照着广袤的大地,在空间上开辟了邈远宏阔的境界。同时,月亮盈亏有序,循环不已,在时间上具有永恒性。当人们在夜晚仰望天幕,人类的“时间意识”和“空间意识”便在月亮意象的笼罩下得以渗透和升华,无数个体生命即在此俯仰间完成了千古流传的诗词绝唱。恰如李白“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诗句所言,人生的短暂在亘古至今的月亮面前显得多么失意、无奈与苍凉。月亮也因此带上了夐绝的“宇宙意识”。相形之下,人生之苦短,生命之微渺,俗世之纷扰,或报国无门,或壮志难酬,或理想破灭……茫茫红尘之叹便从月下生起,由此构建了传统月之意象的另外几种重要内涵。

3.随月寄高洁

传统诗词中的月往往是有颜色的。诗中不乏黄色之月的描写,如范成大的“花久影吹笙,满地淡黄月”等。但古典诗歌中的月更常被描述为银白色,除了妇孺皆知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还有苏轼的“清夜无尘,月色如银”,庾信的“山明疑有雪,岸白不关沙”等诸多例子。总体言之,诗中月的颜色还是以素净为主,它给人以澄澈空明、纯洁淡雅的审美体验。中国古代文人常借月之素净书写宁静淡泊的高远情怀和孤高出尘的高洁品质,月亮意象遂逐步成为中国文人高洁品质的象征,并由此引发了人们对月的纯洁无瑕之品质的赞颂与追求。

尽管笔者对古典诗歌中的月亮意象作了如上三种情感归类,但月亮意象的情感意蕴毕竟是多元而深厚的。之所以能在浩繁的诗海中作出上述分类,主要还得归功于传统月亮意象“多而一”的统一性,也即古典月亮意象的共性。中国古典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往往是传统母题式的情感,抑或借重“新原质”的发现来激发对公共情感的精神认同,二者都具有较明显的“通用性”。不论是相思之情、红尘之叹,还是高洁品质的吟咏,古典诗歌

文档评论(0)

教育教学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各学科教育教学资料、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5月14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