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效融合的思考 论文.docx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效融合的思考 论文.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Thearticlediscussesthebenefitsof信息技术and小学mathematicsintegrationinateachingcontextTheauthorhighlightsthat信息技术isbecomingincreasinglyrelevantinmoderneducation,asitoffersmorevisualrepresentations,contentrichmaterials,int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效融合的思考

摘要:信息技术扎根课堂,与数学教学的融合,已经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课堂,逐步向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效融合的新型课堂转变。教学媒体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优化教学过程,突破教学难点;实现多元互动,提高学习的自主性;深化练习,提高教学质量等。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效融合,对小学生全面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融合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2012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首次提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理念,倡导信息技术应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与教学融合。传统的常态课堂逐步向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效融合的课堂转变。借助信息技术的生效、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拉近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将数学的本质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实现师生多元互动方式等,有效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拓展学生思维,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能力和应用技能,优化了教师的教学过程。使数学课堂具有灵动性、创造性、愉悦性、高效性。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关于信息计技术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效融合的体会。

一、借助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求知的内驱力,小学生好玩、好动、好奇心强,对于色彩鲜艳、离生活近、有趣味性的事情感兴趣。教学中,恰当的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形象直观、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以其新颖性、趣味性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研究问题。体会创造性数学学习带来的乐趣,能起到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鸡兔同笼”问题时,利用课件动画展示富有情趣的古代课堂情境。通过播放音频,生动地介绍我国古代有趣的数学“鸡兔同笼”问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只?”课堂上学生冥思苦的画面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学生纷纷猜测和验证,但经过几次简单猜测和数据调整,仍然得不到正确的结果,以此,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问题的欲望。

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猜不准呢?”“数大了不好猜,我们应该怎么办?”,引发学生思考。此时利用课件动态演示数据较小的“鸡兔同笼”问题,“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几只?”形象的画面,富有挑战的问题,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借助信息技术把生活搬到课堂中,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使枯燥的数学趣味化,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积极性,既使学生充分体会化繁为简的策略,又体验到探究获得成功的快乐,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借助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突破教学难点。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科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处在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对很多问题的理解仍然离不开具体形象思维的支撑,特别是一些凭空想象和实物演示都难以解决的问题。而灵活利用信息技术,将技术模拟和真实操作相结合,将探索过程化复杂为简明,化静为动、化隐为显,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在知识的抽象性和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突破传统课堂的局限性,突破学生感知的局限,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如何将圆转化成学生熟悉的长方形,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此,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学生需要积累一定的活动经验。

教师先指导学生把圆等分成4份、8份、16份,通过剪、拼活动,学生发现拼成的图形越来越像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把圆继续等分成32份、64份、128份,拼成的图形还是平行四边形吗?学生经历几个简单的操作活动很难能想象出拼成图形变化的趋势。此时,教师适时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使用flash动画动态演示剪、拼的过程,把一个圆等分的数量从32份、64份、128份,每次等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文先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4700005600002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