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pptx

第13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pptx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叶永烈

议论文;“总——分——总”结构

提出中心论点(1-2)印证论点(3-5)强调论点(6)补充论点(7)波义尔发明石蕊试剂(3)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4)阿瑟林斯基发现“眼动”的奥秘(5)小结:“提出论点——印证论点——总结论点”是常见的议论路径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答:①“细微的”意思是细小,限定了事件的规模;“司空见惯的”意思是常见,限定了事件的出现频次;②在句中表明科学领域的大家能够关注生活中常见却不明显的事情,从而发现问题;③表现了科学家敏锐的观察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答:把科学家们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从提问(?)到找到真理(!)比作把问号拉直变成感叹号,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探索真理的过程。

人物发现现象不断发问(?)从“?”到“!”的过程找到真理(!)波义耳紫罗兰遇到盐酸会变红。紫罗兰中遇到盐酸会变红的物质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进行了许多实验。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魏格纳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与非洲西海的凹陷部分,竟然不可思议地互相吻合!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他将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作了比较;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同时搜集古生物学方面的证据。从海岸线的情形看,地球上所有的大陆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提出“大陆漂移学说”。阿瑟林斯基儿子在睡觉的时候,眼珠忽然转动起来。为什么睡觉时眼珠在转动?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会是什么关系呢?对自己八岁的儿子进行了实验;他又对二十名成年人进行了反复的实验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的时候,人的脑电波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是人最容易做梦的阶段。

波义耳发现紫罗兰遇盐酸会变红,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多次实验,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碱会变色,最后发明了石蕊试纸。魏格纳发现南美洲东海岸和非洲西海岸的海岸线互相吻合,猜想这两块大陆的关系,他搜集了很多资料,查阅了很多文献,最后提出“大陆漂移学说”。阿瑟林斯基发现儿子在睡觉的时候眼珠忽然转动,对此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于是他进行了多次试验,最终发现了“眼动”和睡眠的关系。

答:都按照“发现现象——不断发问——追根求源——找到真理”的顺序写了科学家的探索过程。①内容上,这三个事例都能体现科学发现中的“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紧扣文章观点,具有高度的一致性。②表述上,这些事例在以概述为主的同时,不仅比较详细地叙述了人物的思考过程,还适当地进行了动作、心理描写,增强了生动性。③人物精神上,这几位科学家都有着见微知著、善于发问、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答:①本段最合适放在第四段后,本段讲述了谢皮罗从洗澡水的漩涡发现水漩涡与地球自转有关。②本段开头“无独有偶”表明该例子是接在其他例子之后的,可以放在3/4/5段后,但第四段开头“这样的事情不止一例”表明第四段前只叙述了一个案例,所以不能放在第四段前。③第五段开头“更有趣的”表明这一段和上一段的事例有对比,也表明这一段可能作为所有事例的最后一次举例论证。④综上所述,这一段放在第四段后最好。

答:①作者在叙写例子的过程中运用了环境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描写手法。②“醉人的香气”描写了花圃芬芳的样子;“急匆匆”“急忙”从动作角度写出了波义耳对花的热爱、对科学的热爱。③作者运用一系列描写使例子变得生动形象,也让科学家的形象跃然纸上。

2.6“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中“大部分”能否删去,为什么?答:①不能删去,“大部分”是大多数的意思,限定了数量。②在原句中意为大多数的花草会因酸碱度而变色,言外之意是有一部分不会变色。③如果删去,就变成所有花草都会因酸碱变化而变色,太绝对了,与原文不符。④所以不能删去,体现了本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否则”一词体现了条件关系,“即使”一词表明了假设关系,这句话意在强调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的相连性。

2.8答:①不能更换,“只要……就”和“只有……才”都表示条件关系,但“只要……就”表示前者可以推断出后者,“只有……才”表示后者的发生,“只有”后的条件一定发生,体现了条件的唯一性。②在这个句子中,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是发现真理的条件但并不唯一;③如果改成“只有……才”,那么就说明这些品质是唯一的条件,排除了其他条件的存在可能,与原意不符。

2.9答:①不绝对。②这里的“只会”并不是简单对事实作判断,而是用一种看似“绝对”的方式,点明了科学研究中的“普遍规律”,与前面提

文档评论(0)

ydwangji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