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导论(第二版)课件 第十五章 种族.pptx

电影导论(第二版)课件 第十五章 种族.pptx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非洲人应制作什么样的电影?我认为非洲电影应当是关于非洲社会的,讲述革命和性别平等,并用现代的电影符号来装饰的当代电影。

——乌斯曼·塞姆班;一、压抑与叛逆的青年

二、充满争议的“种族”概念

三、后殖民主义与“第三电影”

四、互为镜像的“他者”;一、压抑与叛逆的青年;

“无所顾忌的盯视”(recklesseyeballling):是指黑人等少数族裔的男子对欧美白人女性的盯视,尤其指种族隔离时代犯罪黑人男性的凝视——一个黑人男子窥视或被认为窥视白人女子,只要有欧美白人男子觉得不舒服便可对其处以死刑。

“情节剧”(melodrama)与时代的愤怒

;

万隆会议(1955)与“第三电影”:

万隆会议探讨开展经济和文化的合作,争取民族独立,共同抵制美国等大国的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

受此影响,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很多国家迅速兴起了后殖民主义的文学和文化批评,而在电影领域也涌现出重要的“第三电影”理论及其创作,成为“电影是锤子”的又一有力佐证。;二、充满争议的“种族”概念;

种族“本质”(essence)论?

达尔文:“社会达尔文主义”(SocialDarwinism)与种族主义(racism)

亨利·路易斯·盖茨:“种族”在生物分类的意义上是一种“虚构”

“种族化他者”(racialother)

种族与族裔(ethnicity);

案例1:“全白奥斯卡”

好莱坞电影是否存在“种族主义”倾向?

唐纳德·博格尔:好莱坞电影中的黑人形象,几乎都是刻板印象

“反再现”:查尔斯·伯奈特与斯派克·李

;三、后殖民主义与“第三电影”;

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理论

否定一切欧洲中心主义的主导叙述

否定“同一性”而提倡“异质性”

三大基石: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法侬的“民族文化”、福柯的“话语”和“权力”

萨义德:“东方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

霍米·巴巴:“混杂性”和“模拟”

斯皮瓦克的“底层”;

案例2:非洲的“第三电影”

乌斯曼·塞姆班:《黑女孩》(1966)与《哈拉》(1977)

吉布列·迪奥普·马贝提:《反差之城》(1968)、《土狼》(1992)

萨菲·法耶:《来自乡村的信》(1975)

阿西娅·杰巴尔:《切奴瓦山女人们的乐声》(1977)

加斯顿·卡波雷:《上帝的礼物》(1982)

海尔·格里玛:《收获:3000年》(1976);四、互为镜像的“他者”;

案例3:好莱坞电影中的华人与中国电影中的美国白人;

1)好莱坞电影中的华人

20世纪30年代之前,华人大多被塑造为“黄祸”入侵者与异教徒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二战的爆发和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形象负面再现有所淡化,“黄祸”变成顺服于美国的子民

随着二战结束和冷战开始,中美关系急剧恶化,好莱坞银幕上的华人带有一种“政府世界的疯狂和无所顾忌的破坏欲”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形象变得丰富而多元;

2)中国电影中的美国白人

在1978年以后新时期的中国大陆电影中,美国白人是除了日本人之外在银幕上出现最多的外国人群体,而且对其评价仅次于苏联和朝鲜

大都是正面角色,有些甚至是历史名人或英雄

这些角色基本上都是配角,而且往往需要中国军队和人民的救援

新时期的中国大陆电影对美国白人所呈现的整体态度是一种“羡慕与恭敬”

文档评论(0)

xiaobao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