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生活化教学提升教学实效性——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 论文.doc

运用生活化教学提升教学实效性——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 论文.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运用生活化教学提升教学实效性

——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

摘要:道德与法治是小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提升学生思想水平,引导他们塑造健全的人格,具有很强的生活性。文章通过行动研究法、查阅资料法、案例分析法探讨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学法提升教学实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当下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欠佳,学生学习兴趣低、理解能力有限、难以迁移应用。基于此,文章从立足生活引导学生课前学习、切入生活讲解课本上的知识、源于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回归生活开展实践活动几个方面简要阐述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

前言:陶行知先生的著名观点“生活即教育”一直到今天仍然备受推崇,他指出,接受生活教育能够增加知识、力量和信仰。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培养学生法治意识、优良品质的学科,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实施生活化教育是必须的,这是提升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然而,就当下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状况来看,教师的生活化教育理念不强,部分教师对于生活化教学缺乏认识与经验,导致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故此,本文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规律与生活化教学内涵就如何通过生活化教学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进行探讨。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分析

首先,学生学习兴趣低。小学生的学习意识普遍不强,即使是高年级的学生也是如此,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厌学心理。此外,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将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语、数、外学科的学习上,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缺乏热情和兴趣,这直接影响教学成效。

其次,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学习起来吃力。道德与法治知识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认知水平有限,即使是高年级的学生也是如此,思维发展不成熟,所以在遇到一些理论性较强或者比较宏观的知识时往往不能理解,知识吸收率和消化率非常低。

再则,学生难以做到迁移应用。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懂礼貌、知法守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然而,由于现下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在课堂上给学生“念”课本上的概念与理论知识,导致很多学生虽然记住了知识但是却不能灵活地将它们迁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即不能做到“学以致用”,这违背了课程教学的初衷。

二、生活化教学的应用优势

首先,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对熟悉的事物往往会产生莫名的亲切感,会主动的去亲近。所以,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进生活中的实物,或者模拟生活中的某一个场景,又或者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等,这些会增加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而且也让学生认识到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实用性,感受到其魅力,有助于唤醒他们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学生的学习态度一旦由被动变为主动,教师在工作中也会感到轻松、愉悦。

其次,有利于降低学生理解难度。道德与法治知识有很强的理论性,学生在理解时经常感到吃力,若采取生活化教学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学生理解难度。举个例子,在讲解有关于“规则”的知识时,很多小学生对于“规则”这个抽象的概念很难理解,但是若教师借助生活中学生熟悉的“车辆需要靠右行驶、红灯时需要停下而绿灯时行驶、行人不能横穿马路而需要走斑马线”等现象给学生讲解“规则”的内涵,学生就能快速理解,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再则,有利于引导学生迁移应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采取生活化教学就是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这在无形中就能驱动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知识,而且学生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也会不自觉地引用书本上的知识进行解决,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三、运用生活化教学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的具体措施

(一)立足生活引导学生课前学习,奠定高效教学基础

上课之前的预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生活化教育理念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求给学生布置一些生活化、实践性的学习任务,利用任务驱动学生认真、深入地预习新的知识,为高效课堂的构建打下坚实基础。

例如,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复兴中华》有一课是《中国有了共产党》,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知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知道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影响以及对中国解放的作用。为了避免课堂上学生处于“一无所知”的困境,笔者在上课前给学生布置了任务,让他们通过询问父辈祖辈、对比家乡的变化、走访附近的纪念馆和战争遗址等途径了解共产党的故事,分析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以及共产党成立后中国所取得的成就。通过学生反馈的作业来看,他们都认真完成了这项任务,大多数学生都是通过父母了解家乡以前的面貌,再通过现在面貌与以前面貌的对比歌颂中国共产党,也有的学生通过网络查阅了一些关于共产党的故事。虽然学生完成的作业类型不同、内容各异,但是他们对中国共产党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所以上课时胸有成竹,对于课堂上笔者所讲的知识学生都认真倾听并提出自

文档评论(0)

文先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4700005600002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