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雨》微项目化学习实践探究.docx

《昆明的雨》微项目化学习实践探究.docx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昆明的雨》微项目化学习实践探究

不少教师认为,项目化学习是综合性的学习,单篇课文的教学中很难实施。笔者认为这一观点的产生是由于“单篇课文教学”和“项目化学习”的本质存在冲突。单篇课文教学设计的基础是文本解读,通过文本解读确定课文的文学价值、教学价值,结合教材要求选定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变革的理念设计学习活动和评价方案。而项目化学习则是以“问题解决”为导向,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真实的问题。

实际上“问题导向”的项目化学习更便于设计学习活动,但由于教材的教学内容是限定的,因而往往存在学习内容与问题解决之间的匹配度较低的情况。要想匹配真实问题,教师往往需要跨教材、跨学科选择教学内容。

基于以上考虑,笔者认为单篇课文的项目化学习宜从“问题导向”转向“核心知识导向”。思路有两种:第一种是学科大单元教学项目化学习,这里的大单元可以是教材单元内的打通整合,也可以是跨单元的打破重组,单篇课文的教学是作为整个项目中的一个“元件”;第二种,即是单篇课文的项目化学习,以单篇课文为载体,创设学习情境,设置驱动任务,开展“微”项目化教学。本文主要探讨第二种单篇课文的“微”项目化学习。

一、单篇课文“微”项目化学习的设计

单篇课文的“微”项目化学习,难点在于如何依据教材提炼核心知识;如何能以单篇课文为载体,设计能落实核心知识的项目化学习活动。

(一)

科学定标,确定核心“微”概念

项目化学习的设计,首先要确定学科的大概念,并作为事实性知识的聚合器来统整学习内容。至于如何提取大概念,刘徽等学者归纳了课程标准、教材分析、专家著述、概念派生、学习难点、知能目标、生活价值、评价标准等八条路径。但是微项目学习中,我们应该要寻找一种“微”概念,“微”概念的提取应该遵以下几个原则:1.契合新课标和教材理念;2.基于文本特质;3.符合学生真实学情;4.考虑与单元“大概念”之间的关系,做到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区别、联系与整合。

如《昆明的雨》一课,可依据新课标“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展开教学,“课程目标”第四学段“阅读与鉴赏”中提到,要“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本单元导语要求“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了解不同类型的散文的特点”。这是从新课标和教材提炼出的教学目标。作为一篇文化散文,其文本的教学价值在于了解文化散文中的情感线索,了解作者如何通过景来表情,了解汪曾祺独特的语言风格。学生一般能部分理解本文背后作者的情思,但是无法挖掘深层情感,无法清晰地表述什么是“淡而有味”的语言风格。基于此,我们确定并具化了“文化散文的阅读方式—抓人事物与情的关系,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汪曾祺淡而有味的语言风格—家常味、诙谐感、文化况味”这两个微概念。它们是单元大概念之下的派生,但又与其他概念(写人记事散文、托物言志散文、哲理散文的阅读方式以及其他作品的语言风格)存在着区别。

(二)

依标导航,选择学习“微”内容

根据“微”概念,我们确定本课目标:

1.了解抒情散文借人、事、物抒情的特点,能体会作品中表现的景物、滋味、人情和氛围之美。

2.通过反复品味语言、欣赏语言,体会作者独特的“淡而有味”的语言风格。

在设计学习活动(见表1)时,我们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文中典型语段,学习时先自读、再合作,反复实践“品味语言”这一学习活动,在深度探究中体会作者“淡而有味”的语言风格,为后续有声明信片设计元素的选择和风格的确定奠定了基础。可以看到,与学科大单元项目化教学不同,单篇项目化学习的内容是“精微”的,但是其在有限时间内对文本的探究是“深入”的。

二、单篇课文“微”项目化学习的实施

(一)

创设情境,设计驱动“微”任务

与学科大单元项目化学习不同,单篇课文的项目化学习的驱动任务也应“微”小。驱动任务的“微”,首先要符合单篇课文教学的课时需求。一般单篇课时的教学往往在1-3课时左右,我们设计的项目情境和任务所需要的时间就要压缩,这决定驱动性任务的所承载的学习目标要清晰,任务环节要尽量简洁。

案例中,我们设置学科本质问题为:汪曾祺如何通过景、物、人、事和淡而有味的语言来表现昆明雨季的美并传递出他对生活的态度?可将其转化为项目情境和驱动性问题:现代文创产品常常是根据作家名篇来设计的,如果要根据《昆明的雨》来设计有声荐文明信片,要怎么做才能让人感受到昆明雨季的景物美、滋味美、人情美、氛围美,且明信片营造的风格与文本本身的风格和谐统一?我们设计了推进任务如下(见图1):

从微观上看,整体项目中的任务都十分凝练,尤其是人文板块的任务二,它在20分钟内依托课文就能解决,但这不妨碍它精准地指向教学目标。从整体上看,从入项到汇报的全过程由多个这样的“微”任务有序组成,分别对应的是建构标准、课文研读、制作成果、展示汇报这些项目

文档评论(0)

gtyzy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