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学案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VIP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学案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本课重点:中国古代的基层社会治理;

本课难点:古代的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知识导航

一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1.国家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开始于战国时期。前375年,秦国“为户籍相伍”,编排户口。

2.秦朝户籍,实行分类登记制度。有一般户籍、宗室籍、宦籍、市籍等。

3.汉朝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东汉末年,战事频繁,户籍散乱。

4.西晋统一后,重定户籍,称为“黄籍”。东晋除“黄籍”外,对从北方南渡而来的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

变化原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5.隋统一后,重定户籍。唐承隋制,户籍三年一造,政府还会“刮户”。

6.宋朝户籍分为主户和客户。

分类原因: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兼并严重。

7.元朝与明朝,都以职业定户籍。明朝户籍称“黄册”。

8.清朝基本沿袭明制,户籍管理相对松弛。雍正时期摊丁入亩后,户籍停止编审,名存实亡。

户籍的作用:是历代封建王朝赋役征发的依据,是为赋役征发服务的。

二历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

1.基层组织

(1)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基层组织。

表现: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唐朝农村设里和乡,城市设坊和村。明朝实行里甲制。

(2)基层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

秦汉什伍组织,唐朝邻保制度,北宋王安石实行保甲法,明朝王阳明推行十家牌法,清初实行里甲制。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1.历史背景: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

2.表现:(1)政府为主体,民间社会处于辅助地位。汉代建立常平仓制度;隋文帝置仓积谷,鼓励民间置“义仓”。

(2)有尊老养老的传统。唐朝开始,设有救济的专门机构。

(3)宋朝开始,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如北宋范仲淹创设义田,赈济族人。

(4)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善堂、善会等机构。

3.特点:(1)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同时疏导和安置流民。

(2)社会救济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

达标检测

1.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长江中下游诸省正经历特大水灾,孙中山及南京临时政府采取平粜、工赈、急赈、借贷农具等传统救灾措施,同时设立民政司,掌管贫民赈恤、罹灾救济等事项,参议院颁布《暂行传染病预防法草案》。这体现了()

A.救灾是民国初政府工作重心 B.议会处于国家权力核心地位

C.民生主义已经得到具体落实 D.民国救灾方法的近代化趋势

2.棠棣村的“乐善好施”牌坊(如图)为嘉庆帝特赐修建,以此表彰徽商鲍漱芳长期周济贫困的善行。嘉庆此举意在()

A.提高商人地位,肯定徽商文化 B.笼络地方乡绅,加强中央集权

C.宣扬儒家理念,促进乡里教化 D.动员民间力量,推进社会救济

3.研究表明,秦至汉初的县级行政机构主要分为县廷内的曹和县廷外的官。如下表所示。这表明当时()

县廷内

县廷外

户曹、仓曹、司空曹、尉曹、金布、狱曹、吏曹、令曹、覆曹、旁曹、讂曹、左曹等

司空、仓、少内、畜官、厩、库、田、尉、司马、乡、亭、传舍、厨、市等独立官署

A.县级行政机构臃肿且效率低下 B.内外朝制影响县行政机构建设

C.县级机构的行政分工较为细致 D.县廷内外官员的职权相互制约

4.唐朝基层治理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明朝基层治理的变化可以折射出,明朝()

A.政府加强对基层的治理 B.人身依附关系减弱人口流动性增强

C.人地矛盾突出政府抑制土地兼并 D.政府与地主争夺人口

5.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赋予城市基层治理主体居委会三大主要职能:协助政府监督管制分子,协助户籍警调查户口;发动居民响应人民政府号召,协助人民政府政策法令之宣教;解决居民的公共福利问题。这主要是为了()

A.稳定重建社会秩序 B.发展社会主义生产

C.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D.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6.明代晚期,中央与地方权力发生转移,乡村权力结构发生变化,新型地方精英崛起,绅士或富民承担管理地方公共事务的重要作用。政府职能部分转移至民间社会。上述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理学统治地位确立 B.中枢权力弱化

C.朋党之争日益严重 D.社会经济发展

7.东晋政府认为侨户“流寓江左,庶有旋反之期”,故没有把永嘉之乱后出班现在南方的侨户编入土著黄籍户籍,而是用白籍以示区别,白籍侨户可以免除赋役。这一做法()

A.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 B.加剧了南方的社会矛盾

C.加速了赋役制度的瓦解 D.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0****712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