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真实情境的教学设计.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基于真实情境的教学设计

“化学反应的方向”中涉及的焓变、熵变和自由能变是比较抽象的内容,本文从情境导学、任务促学、实验助学和评价诊学四个方面引导学生开展学习,将枯燥的化学理论与生活实际、课堂实验和数学图像相互结合,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一、课标解读

1.内容要求

了解反应能否自发进行的判据——焓变和熵变判据,能用焓变和熵变说明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2.目标要求

(1)通过实验了解放热反应的自发性,导出焓的概念,学会用焓判据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

(2)通过实验和情境演示“有序”和“无序”状态,导出熵的概念,学会用熵判据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

(3)能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学会综合利用焓变和熵变的大小来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

二、教材分析

教材在安排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反应速率和限度相关知识之后,再出现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是对化学热力学的一次综合的认知提升,内容安排符合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教材以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诱导学生得出焓变和熵变的大小概念,且通过一些简单应用来阐释这些概念,让学生认识到单一判据的局限性,由此引入自由能变判据。

三、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化学反应经常由高能态向低能态转变,掌握了常见的放、吸热反应的类型,知道了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同时,能够理解生活中相应的“有序”状态和“无序”状态,但对熵这一概念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学生对反应方向的理解比较模糊,对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的综合判据相关知识比较缺乏。

四、教学目标

1.了解自发过程和自发反应。

2.通过实验探究和经验对比,认识焓变、熵变与自发性的关系。

3.通过自由能对焓、熵判据进行整合统一,培养学生证据推理和模型构建的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焓、熵和自由能判据。

教学难点:熵、焓变与化学反应方向的关系。

六、教学方法

1.情境导学:列举生活中反应进行的方向案例及课堂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2.任务促学:(1)创设情境,认识自发过程和自发反应。

(2)利用实验和经验的对比探究焓和焓判据,认识到放热反应的自发性。

(3)改进实验初步认识熵和熵判据,认识熵增、熵减过程的自发性。

(4)自由能判据的归纳总结,促进学生形成对反应进行方向的统一化认知。

3.评价诊学:通过课堂环节中的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以及课堂练习检测等来诊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4.实验助学:结合改进实验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引导学生从“宏观、微观、符号”的角度学习反应进行方向。

七、教学思路(见表1)

八、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认知自发过程和自发反应

教师活动:引入——观察生活中的现象:高山流水、冰雪融化。

提问:这些现象需要外力推动吗?

学生活动:观察回答。

教师总结:在一定条件下,不借助外力而自动进行的过程称之为自发过程;需要借助外力才能进行的过程称之为非自发过程。比如高山流水是自发过程,而把水从低处抽到高处则需要外力做功,则是非自发过程。

教师提问:有没有自发进行的化学反应?举几个例子。

播放实验视频:Na和水的反应。

教师总结:一定条件下,能自发进行的化学反应就是自发反应。

环节二:对比探究总结焓判据

教师提问:从能量变化角度看,反应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对比:下列反应都是自发进行的反应,有哪些共同点?

2Na(s)+Cl2(g)===2NaCl(s)

4Fe(s)+3O2(g)===2Fe2O3(s)

H2(g)+F2(g)===2HF(g)

学生回答:上述反应都是剧烈的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条件下都能自发反应。

学生活动:分组实验Mg和稀盐酸反应。

学生描述:当镁条和盐酸接触时,镁条表面产生气泡,试管外壁发热。

学生得出结论:上述反应能自发进行,且自发反应大多为放热反应。

教师总结:从能量的角度看,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在反应过程中体系的能量降低了,因此具有自发进行的倾向。针对这类反应,科学家提出了用焓值的变化来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即焓判据。

教师讲解焓的相关知识:

(1)焓可以衡量物质所具有的能量。符号:H,单位:kJ·mol-1。

(2)化学反应前后能量的变化可以表示为焓变,符号ΔH。ΔH0:放热反应;ΔH0:吸热反应。

(3)焓判据:体系趋向于从高能状态转变为低能状态(这时体系会对外做功或者释放热量,即ΔH0)。

环节三:实验探究总结熵判据

教师引导:是不是所有自发进行的化学反应都是放热的?请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反应基本都是放热的,吸热反应似乎没见过,在必修二课本上出现过Ba(OH)2·8H2O固体和NH4Cl固体的吸热反应,但是现象并不明显。

改进课本实验:事先用一个保鲜袋,两角分别装入Ba(OH)2·8H2O固体和NH4Cl固体,打结。课上,把两部分固体混合,隔着保鲜袋用手揉搓固体,感受温度变化。

文档评论(0)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信息技术指导,信息化类标书制作等,有20年相关工作经验。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11月15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