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导学案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VIP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导学案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文化传承的演变过程,认识从古至今不同的文化传承载体。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不同阶段、不同文化传承方式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历史研究方法,培养唯物史观的素养。

2.通过对三种文化传承方式的学习,能够确认三种文化传承方式的时空定位。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培养时空观念的素养。

【学习重难点】

1、四大文化载体的发展历程

2、、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基础知识

1.学校教育的发展

中国古代

官学发展

①中央官学:先秦时期“学在官府”,汉朝设立太学,西晋开始设立国子监。

②地方官学:自汉朝开始设立。

私学发展

①春秋时期:私学的产生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情形,孔子影响最大;

②唐朝以后:私学得到进一步发展,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

③宋朝:书院制度的建立,更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影响

①对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代典籍依托于此得以传承。

②科举考试的推行,也有赖于官学与私学的支撑。

西方大学发展

①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②近代以后,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

③法国: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了国民教育制度。

④德国:洪堡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⑤美国:大学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

近代教育发展

(1)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

①创建于戊戌维新运动中,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主导新式教育的推进,采取分科教育的方式。

②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

③1916年,蔡元培接任校长后,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2)清华大学:1911年创办的清华学堂,次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延聘国内外著名学者执教,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

现代教育发展

(1)新中国成立初期:

①国家收回教育主权,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②1949年底,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③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④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2)“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

(3)改革开放后:

①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②20世纪90年代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③各类教育加速发展。

(4)作用: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5)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教育快速发展的原因:

①政局稳定,拨乱反正。②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③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④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动力和物质保障。⑤一系列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出台,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影响

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学校教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

1.非生产性: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成为一种专门的活动,在专门的场所进行。学校的

教育内容主要是古典的人文科学和统治阶级的治人之术,轻视生产劳动。

2.阶级性:统治阶级享有教育特权,学校成为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

3.刻板性:教育过程是一个灌输和被动接受的过程,教学方法刻板,学生通过死记硬背和机械

模仿来掌握知识。

4.道统性:教育的内容是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教育服从于统治之道。

5.专制性:教育过程是管制和灌输的过程,通过教师传递专制的威严,通过考试传递政权的威力。

6.象征性:能够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标志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经典、教义的教育处于社会较

高的地位,学习实用知识的教育处于较低的社会地位。

7.整体水平低:古代学校教育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系统,教育的普及程度有限。

【近代中国留学教育的发展】

1.历程和作用

2.近代中国留学教育发展的特点

(1)留学人数由少变多。起初留学风气未开、招生规模不大,每年赴外留学人数较少;后因清政府政策支持,留学风气渐盛,赴外留学人数逐渐增多。

(2)留学生所前往的留学目的国由少变多。起初留学的国家仅有美国,后续增加了日本、英国、法国、俄国等国家。

(3)留学生所学习科目由少变多。初期的留学生所学科目限于船政、军事,后期所学内容涉及文学、哲学等。

(4)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生主要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通过学生赴外留学的途径主动引进西学。随后,在戊戌维新运动到辛亥革命这一时期,留学生学习了西方近代民主制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4****3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