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通识教育论文.pdfVIP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学语文通识教育论文

通识教育是西方教育中重要的内容,关注受教育者成为

一个“负责的人和公民”,以培养一个“完整的人”为教育目标。

关于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有关的具体内

容,据知网的论文数据资料显示,对大学语文教学方法和手

段的改革与创新的方法论研究占半壁江山,涉及大学语文内

容改革调整的极少,这也许是因为大学课程的开放性所致。

其他的研究几乎都是关于教材、篇目和相关的课堂具体实践

探究的。在几十万篇有关大学语文教学及课程的论文中,把

大学语文与人文素质教育结合进行研究的不到四千篇,可见

其研究的薄弱;而将大学语文与通识教育结合研究的只有四

百多篇。如此少的研究成果也可窥见我国大学语文在通识教

育体系中的弱势地位。在通识教育研究领域,国内研究者大

多集中于关注西方尤其是美国的通识教育模式、课程设置以

及评价体系,基本还没有与中国大学的文化背景、学生学识

结构以及认知方式等相结合进行研究,因此大多数的研究成

果都只是现阶段通识课程的初步经验,其成效还有待社会的

检验。由此本文选取大学语文课程在通识教育中的定位及其

教学实践探究作为研究内容,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与创新价

值。

目前一般认为通识教育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或博雅

教育,强调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作为人的教育。现代真正

意义上的通识教育起源于美国,尤其是两次经济衰退的危机

引起西方对教育的深刻反思并竖起通识教育的大旗,为后来

近半个世纪西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输送了大量的精英人才,

其影响至今更为显著。中国通识教育就其内容、方式而言,

从孔子开启教育之后,经几百年发展其实已经有较为完备的

通识教育体系。历经各朝的变迁,中国通识教育在民国时期

获得较为长足的发展,并培养出了一大批综合性的大师与大

学者。古代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人文氛围浓厚,重文轻实,并

且强调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当代著名教育学者李曼丽博士综

合国内外学者对通识教育的表述,从性质、目的和内容三个

角度对通识教育的概念内涵做了初步构建。中西通识教育相

同点集中在源起和早期,比如中国早期教育的六艺和西方早

期通识教育提倡的七艺有诸多的相同点,并且中西通识教育

的目标均定位为全人教育,以人文素质课程为主体。就中国

实际情况而言,大学语文是人文课程中最基础的一门课,也

是居于人文素质类首位的课程。目前正值我国高等教育改革

高潮,然而无论是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还是亚洲高等教育领

域,我国高校排名情况都不甚理想。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实际

上道出了几千万中国高等教育师生的心声。大师与大学之

“大”历来众说纷纭,但毫无疑问又都殊途同归地承认“大”之

底蕴是文化体系,或者说是知识体系的问题。哈佛的学生能

够站在世界的前沿俯瞰世界,是基于对本国和外国古今文化

精华的系统性把握,进而有了精准的判断和引领,便是得益

于该校近三十年的通识教育。民国时期我国的教育出现了第

一次繁荣,在那个战乱的年代竟然也人才辈出,学术精神令

人振奋,究其根本得益于当时母语教育的重视和对通识教育

的推崇。在改革开放的近四十年时间里,中国文化遭受的打

击和摧残人所共见,当下无论是文学还是文化都呈现荒漠或

泡沫状态。曾经民国时期的中国是靠母语教育为民众打开了

启智的大门,也是靠语文打开了人才的精神大教门,而在当

今再次面临的精神荒漠阶段,我们能找到的工具依然只有母

语教育,高等教育能找到的工具依然只有大学语文这样的综

合性人文课程。在中国知识分子集中的高校,能否用通识教

育来竖起呼唤民族文化崛起、呼唤民族文学觉醒的大旗,其

精神基础与社会号召力实在堪忧。这在众多高校呈现的大学

语文教学现状和母语教育中可见一斑。虽然众多的高校都在

试图构建通识教育体系,但中国化的通识教育体系首先不是

考虑“人”的问题,而考虑的是课程数量和学习的时间搭配,

只有极少数高校在通识教育的实施中对学生和教师进行了

基本知识的检测并分类施教。由此可见,我国通识教育处于

尝试阶段,而利用成熟的大学语文课程的辐射性与开放性特

征,立足于大学语文这个核心来拓展通识教育体系则是科学

可行的途径。

首先,大学语文作为人文素质课程能适应学生不同层次

文化需求,其融汇性特征足以作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教育

部《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

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

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

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

量人才。可见大学语文可以进一步拓宽学习者的视野与思维

空间,

文档评论(0)

150****768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