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邻里效应.pdf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社会心理学:邻里效应

注意你身边的“邻里效应”。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此话不假;比如,人

们大部分的朋友,不是同学同事,便是近邻。又如,人们总是能够比较方便地在

伺学同事或邻居中找意中人,而所谓“千里姻缘一线牵”总归是不太多的。美国

社会学家巴萨德20年代研究了费城的5000份结婚申请书,发现三分之一的夫妇,

婚前住在五个街区之内的范围中。

《南史》上记载了这么个故事:有个叫宋季雅的人,为了有个好邻居,情愿

出十分昂贵的房价,买下一幢房子。有人说太贵。宋先生却说:“不贵,这100

万元买屋,另外1000万元是买邻的。”宋先生为什么不惜重金买好邻?因为他懂

得,有了好邻里,等于为自己增添了左膀右臂。

下面的有关实验也许更具体、更耐人寻味了:1950年,美国有三位社会心

理学家对麻省理工学院17栋已婚学生的住宅楼进行了调查。这是些二层楼房,

每层有5个单元住房。住户住到哪一个单元,纯属偶然,哪个单元的老住户搬走

了,新住户就搬进去,因此具有随机性。调查时,所有住户的主人都被问道:在

1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这个居住区中,和你经常打交道的最亲近的邻居是谁?统计结果表明,居住距离

越近的人,交往次数越多,关系越亲密。在同一层楼中,和紧隔壁的邻居交往的

机率是41%,和隔一户的邻居交往的机率是22%,和隔三户的邻居交往的机率只

有10%。多隔几户,实际距离增加不了多少,但是亲密程度却有很大不同。

另有一名社会心理学家在警察专科学校也作了十分有趣的研究。他把学生们

的名字按其字母顺序排列起来,然后再按这个顺序安排教室座位和宿舍房间。六

个月后,要求学生说出三个最亲近伙伴的名字。他竟然发现,学生的朋友都是在

名字字母顺序上和自己相近的人,确切的数据是平均相差4.5个字母。

这些实验和研究表明。在社会心理领域,存在着一种“邻里效应”。

理解“邻里效应”得以产生的“为什么”,似乎并不太难。按照有关专家的

解释,这无非是由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因为人们普遍存在一种建立和谐

的人际关系的期望,要努力和邻近者友好相处,所以会尽量避免让近邻感到不愉

快;同时,人们看待对方,也倾向于多看积极的方面,忽视消极的方面,这样,

各自便为“邻里效应”的产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前提。第二,人们在互动过程中,

总是不由自主地力图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报酬。和邻近者交往,比和距离远

2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的人交往所付出的代价小。这主要是了解对方容易,只花相对小的功夫,就能获

得关于对方的某些信息,容易预测对方的行为。能够预测对方的行为,就可以在

和他交往时产生一种安全感。人们愿意和使他感到安全的人打交道。此外,和近

邻者打交道时,往往付出较小的努力就能够达到目的,比如向近邻借东西,最起

码可以少走几步路。情感或行为从一个参加者传到另一个参加者。用社会学家布

鲁迈的话来说,社会感染“吸引并感染了许多人,他们有许多人本来是超然的和

无功于衷的观众和旁观者。开始时,人们可能仅仅是对那一行为好奇或者有些兴

趣,当他们获得那种激动的精神,也就对那一行为更加注意了,同时也就有更加

介入进去的倾向。”比如,一个小偷在车厢里扒走了一个乘客的钱包,近邻的乘

客知道后,你一言我一语,议论纷纷,互相感染,群情激愤,最后一致行动起来,

把那个小偷扭送到附近派出所处理。这说明,“社会感染”对处于邻近空间中的

人群,更易起到一定的整合作用,人们相互之间靠感染达到情绪上的传递交流,

使之逐渐一致起来,进而引起比较一致的行为。

从形式上看,社会感染有两种:情绪的感染,行为的感染。情绪感染是指情

绪的传递交流。行为感染则是指动作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但无论是情绪感染

3

文档评论(0)

150****647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