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体视角下小学数学“三处”作业的实践研究.doc

单元整体视角下小学数学“三处”作业的实践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单元整体视角下小学数学“三处”作业的实践研究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如何优化小学作业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以课时为单位的传统作业形式因分散、割裂而无法适应学生实际发展的需要,以“单元”为基本单位进行作业设计势在必行。这里的“单元”指的是围绕同一主题并由多次活动组成的一个完整、规范、一致的育人事件。主题可以是一个话题,可以是一个专题,可以是一个关键能力,也可以是一个真实问题,还可以是一个综合性项目任务。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从“高处”“平处”“宽处”三个维度设计作业,并进行以下实践研究。

一、立于高处:关注联结,顶层架构

数学是一种知识体系,通过概念的分析、生成和组织,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因此,教师必须“站起来,环顾四周”,看到教育的方方面面,把有关联的知识从整体上加以利用,思考如何让学生借助“树木”来认识“树林”。

在实践中,教师应当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分析,把教科书上线性排列的知识“打乱”,再将知识高效整合,对作业进行顶层架构,帮助学生建立结构化数学知识体系。以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单元为例,笔者以“统计”为单元,对小学阶段的“统计”内容进行了梳理(如图1)。

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出,与统计相关的内容由浅入深地贯穿小学三个学段。其中,第一学段主要侧重统计直觉的培养,让学生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对数据进行分类,会用统计表来表示统计结果;第二、第三学段则侧重数据意识和应用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在生活情境中切实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过程,学会分析数据,并通过理性思考和预判获取更多信息。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初步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能够读懂统计图并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理解并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能找出数据中蕴含的信息,感受到生活中很多问题都需要进行数据分析。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制订了如下作业目标(见表1)。

表1单元目标

以单元视角整体理解“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的内在关联性,再逐步把目标细化,落实到每一课时作业中(见表2)。本单元的目标最终落在:在丰富的体验活动中提升学生的数据意识、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发展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实现学科育人。

表2单元作业目标与课时作业目标分配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对照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完成了指向数据意识提升的单元作业架构(如图2)。

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过程呈现结构化、系统化特点,做到了让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二、坐在平处:尊重儿童,提升素养

育人是教育的生命与灵魂,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诉求。无论是教学还是作业设计,教师都要始终把学生作为主体,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并怀着一颗平常心,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之间的联系,让作业真正回归生活,为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一)尊重学生的差异,设计“自助餐”式作业

“自助餐”式作业讲究种类丰富多元、形式灵活多变,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

以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与性质”为例,教师通过设计有选择项目的单元作业,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对概念的理解进行自主表征与诠释。(如图3)

图3

在制作分数名片的过程中,学生充分调动“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分之几”“真分数与假分数”“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的认知经验,感悟分数的“多重身份”。同时,不同层次的学生由于自身认知能力与水平的差异选择适合自己的分数以及表征方式,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这种“自助餐”式作业给了学生一定的自由选择权,让学生从被动“就餐”转为选择适合自己的“营养餐”后主动“就餐”,更加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

(二)关注学生兴趣,引申“自发式”作业

“自发式”作业往往来源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是在活动中学生的思考,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中心,强调学生的兴趣和动机本身。

例如,在研究“圆”单元中“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一问题时,就有学生提出“车轮真的不能做成其他形状吗?”的问题,这立即引发了其他学生的热烈讨论。课后,有的学生通过实验来证明,借助工具画出其他形状的车轮沿着直线滚动时中心形成的轨迹(如图4);有的学生查阅资料,和大家分享正方形、三角形等异形车轮及其适用情况(如图5);还有的学生继续研究异形车轮适用的轨道形状,初步认识了悬链线……

这样的自发式学习着眼于学生的话题热点与痛点,能够很大程度地让学生发散思维。学生在“做”中学,进一步感悟圆“一中同长”的特征,形成理性思辨与求真的精神。

(三)激发学生创造,鼓励“自定义”式作业

“自定义”式学习强调学生作为学习内容设计的主体,聚焦学生的创造力,致力于引导学生实现“三会”,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文档评论(0)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信息技术指导,信息化类标书制作等,有20年相关工作经验。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11月15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