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
这篇课文主要指导学生自读课本,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公正的反侵略立场;通过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理解文章的丰富内涵,领会本文的反语作用,体味讽刺是艺术效果,认识侵略者的本质。为使课堂充满活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穿插一些语文活动,听说并重,手脑并用,有个性张扬,谱写教与学的和谐乐章。
【教材说明】
课文的难度不大,文字通俗易懂。全文主要有两个内容,第一个内容,是关于作者对圆明园的赞美及它的艺术价值和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它的篇幅占一大半,比较而言,作者的表现方法及的描述方式是难点,而后一个内容主要是在反语手法的运用,相对而言,则好理解与掌握。
【学情分析】
学生对八国联军对我国圆明园的破坏是较熟悉的,但圆明园的艺术价值及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却不甚清楚,对雨果其人也不熟悉。课外阅读工作也做得不太细致认真。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整体把握文意,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2.注重朗读训练,品味或热情赞美或冷静嘲讽的语言。
3.领悟作者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情感,并树立保卫人类文明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整体把握文意,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2.注重朗读训练,品味或热情赞美或冷静嘲讽的语言。
3.领悟作者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情感,并树立保卫人类文明的责任感。
教学过程
一、近期新闻导入:
有这样轰动一时的新闻。被称为“圆明园海外兽首拍卖事件”,专家们纷纷表示:圆明园兽首铜像是历史上中国文物流失的见证,另一方面,民间人士也都认为拍卖战争劫掠的文物,于情于理都不能接受。在讨论的背后,我们需要回溯历史,在1860年10月,英法联军闯入我们的圆明园,他们把圆明园凡能搬动的珠宝文物统统抢走,来不及拿或者拿不动的就任意打碎,践踏。最后一把火将这座万园之园烧成一堆残垣断壁。遗憾的是历史并没有给们留下多少可以见证的文字,在这时,从遥远的国度里传来了正义的质问,那是伟大作家雨果的声音,今天我们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二、介绍作者
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他是19世纪前期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作品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师:雨果有一句诗,大家一起来念一下。(出示诗句)
生(齐读):老天哪!整个中国在地上跌得粉碎!——雨果
师:雨果说的是什么事件啊?
展示曾经的圆明园和现在的残垣断壁的对比。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大屏幕展示曾经美丽的圆明园和现在的残垣断壁(配乐)
1.师问:通过刚才两组图片的鲜明的对比,作为一个中国人,此刻你心中有着怎样的情感?
引导学生回答:圆明园的美,和对侵略者的恨
2.用雨果的情感为线索,我们很容易将文章分为几部分?学生回答
明确:两大部分。赞美圆明园,讽刺侵略者(点击大屏幕)大屏幕展示圆形的一部分。
四、合作探究、重点研读
第一部分:赞!圆明园之美
同学们在朗读时对于情感的表达还是不太好。但是我相信,一会我们深入理解了课文以后,我们再来读,你们一定会读得更好。
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文章的赞美圆明园的语段部分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提问
思考:雨果是怎么样评价圆明园的?
1.总体评价的语言是?
2.对圆明园评价的词语还有?
3.对圆明园盛赞的句子中,哪些打动你,请找出并深情朗读品味。
学生思考、明确: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第二部分讽!侵略者之丑
速读4-10段思考
1.文中两个强盗是谁?齐答。
2.这两个强盗都做了什么事情?请概括。
3.雨果通过什么语言来谴责这两个强盗的强盗行径?请找出并朗读。
同样圈点勾画,思考。
明确:反语是一种修辞。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这种手法叫做反语。(大屏幕展示)
是的,当时巴特勒上尉恬不知耻地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他想借雨果的这个大名气作家好好的歌颂自己的赫赫战功。所以呢就让雨果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可谁曾想,雨果在愤怒之下,用反语这种修辞活画出强盗的丑态,辛辣讽刺侵略者的卑劣行为。
引入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叹!雨果之人格
在雨果眼里,圆明园是中国甚至是东方的象征,那么,雨果认为这个奇迹属于谁?
原句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把“世界”改为|“中国”,好不好?)
明确:雨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17《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docx
- 4《海燕》教学设计.docx
- 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22 智取生辰纲 教学设计.docx
- 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25_ 周亚夫军细柳 学案(含答案).docx
- 21 创造宣言——九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课时优化训练(含解析).docx
- 22智取生辰纲——九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课时优化训练(含解析).docx
- 23 范进中举——九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课时优化训练(含解析).docx
- 24 三顾茅庐——九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课时优化训练(含解析).docx
- 初中语文八年级9《桃花源记》任务驱动型教案.docx
- 第1课《邓稼先》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