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厉行节约,杜绝浪费--以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七课《我们的衣食之源》为例--第1页
厉行节约,杜绝浪费--以小学四年级
下册第七课《我们的衣食之源》为例
摘要:当今物质生活相对富足,但绝大多数孩子,不知盘中餐、身上衣哪里
来,不知劳动的艰辛,不知生活的艰难,不喜欢参加劳动,生活中攀比、浪费现
象屡见不鲜,主要就是缺少粒粒皆辛苦的体验,可见对于儿童进行爱惜衣食的教
育非常有必要。本文力求通过《我们的衣食之源》这课的学习,让孩子们认识到
农业的重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激发他们热爱农民、农业的情感。
关键词:勤俭节约杜绝浪费
《我们的衣食之源》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美好生
活哪里来》中的第一个主题活动。教材主要通过“白白的大米哪里来”“美好生
活的保证”两个方面展开。第一个方面是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农作物的种植和生产
过程,尊重农业劳动者,珍惜她们的劳动成果。第二部分是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
的主要种类,认识农业生产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农业的重要性,激发学
生热爱农业的情感。
“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是接近儿童的生
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
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
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这有利于教学过程中儿童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所
以设计本节课时,我从学生最熟悉的自己家的餐桌开始,由近及远,再把视角投
向生活的各个方面,带领学生回到他们熟悉的生活中,回顾日常生活中的衣、食、
住、行,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取教学素材,从而
感受农业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使学生了解衣食之源的知识,知道农业生产与
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以此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懂得勤俭节约的道理,自
觉珍惜劳动成果,并培养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厉行节约,杜绝浪费--以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七课《我们的衣食之源》为例--第1页
厉行节约,杜绝浪费--以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七课《我们的衣食之源》为例--第2页
通过对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们体验到农民伯伯付出的辛勤劳动,感知农产
品的来之不易,从小懂得勤俭节约的道理,自觉珍惜劳动成果,养成勤俭节约的
良好习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农产品、农产品对人生存的重要作用,了解生活中
的农产品,认识到衣食之源在农村。
本课的课时安排为两节课,第一课时了解衣食的来源,知道农民的艰辛;第
二课时形成勤俭节约的良好美德,感受科学技术给衣食带来的重大变革,激发学
生从小热爱科学的情感。
一、第一课时目标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农民伯伯生产粮食的过程,体会粮食的
来之不易,激发学生尊重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和对劳动人民敬佩的情感;结合学
校一日常规三字经教育,引导学生对日常的饮食习惯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爱惜粮
食的良好习惯。在教学中让学生们了解大米的种植过程,知道粮食来之不易,懂
得珍惜粮。课前,教师需要收集一些农民种庄稼的图片、古诗《悯农》、《朱子
家训》的古训、歌曲《我是一粒米》、《插秧谣》,组织学生调查日常生活中浪
费粮食的现象等。制作教学课件;拍摄录象;录制声音;教学工作结合综合实
践活动中,培育小苗,记录小苗的成长史,通过查资料,看农民伯伯种植粮食的
图片,看看如何翻地、播种、浇水、锄草、施肥、除害虫、收割、脱粒、晾晒、
碾米等,然后同学们再动手画一画思维导图,知道稻谷是怎么生长出来的,白白
的大米哪里来的。
学生也要亲身参加劳作,并写一写劳作感受,不仅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农耕教
育,而且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农业生产的辛苦,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农民伯
伯不是一朝一夕的耕种,而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劳作。他们吃苦耐劳勤勤恳
恳,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