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荀子哲学观和伦理观浅析人才培养理念.docx

从荀子哲学观和伦理观浅析人才培养理念.docx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从荀子哲学观和伦理观浅析人才培养理念

?

?

?

?

?

??

?

?

?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理念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通过对荀子思想研究,把握其哲学观和伦理观与人才培养理念的成因关系,关注人才培养的社会性和时代性。探寻荀子哲学观和伦理观的特征,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人才培养理念的价值,也可以深入分析人在认识上和思维上的基本规律,对人才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荀子;哲学观;伦理观;人才理念

B22:A:1672-8653(2013)07-0055-03

荀子,名孙卿,战国末期著名的教育思想家。荀子所在的时代正处于战国末期,奴隶社会瓦解、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形成时期,荀子的思想也充分体现了上层建筑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荀子认为,人才的培养是要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的政治主张是隆礼、重法,在政治的沿袭中就必须要突出人才的重要性。荀子说:“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1]荀子的哲学观、伦理观是荀子教育思想的基础和解决问题的根本准则,随着阶级斗争的不断深化,人们开始思考人的本质和人性的价值,在政治统治、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上都以人性的研究作为基础,因此荀子也对人性观有了自己的独特见解。通过分析荀子的哲学与伦理思想,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才会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一、荀子的哲学观与人才培养理念

荀子继承了儒家思想并对其加以改造,同时为了适应新兴地主阶级政治统治的需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观,在认识论上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对于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物质观

荀子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上强调精神是依赖于物质的,人掌握知识是需要通过客观事物才能获得,“形具而神生”是说精神是从“形”即人的形体中产生的,人的精神意识是客观存在于人的身体之中,认识和掌握技能都是与客观事物的接触才能发生。因此荀子反对“生而知之”,他认为人的思维和意识都是后天通过各种外力作用形成的,并不是先天产生的,人的认识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与客观事物接触获得初步认识,通过心的思维作用加以分析,形成一种思维逻辑,在实际问题中运用这种思维解决问题。荀子的“后天学习论”肯定了人的价值,人是具有思维性的高级动物,并不是上天已构筑好的精神力量,人必须在社会群体中努力的探求知识。这种哲学观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是对孔子“学而优则仕”思想在新时期发展奠定更深的基础。

2、自然观

荀子反对“天命”决定人事和“君权神授”的唯心主义思想,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地之间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人对上天的崇拜源于对自然事物了解的匮乏,“列星随旋,日月递诏,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2],万物自然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人的发展要根据自然规律的变化开展政治经济活动,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同时荀子认为自然并不是不可以利用的,人的思维意识能够控制和利用自然,主张“制天命而用之”,荀子说:“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3]荀子关于天命的论述就是打破传统“尊奉天命”的唯心思想,要求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对自然的改造实现对人的发展。

3、哲学观对人才培养的启示

荀子的物质观和自然观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辩证关系,在认识到人的本质属性同时肯定了人的价值和作用,因此荀子在物质观和自然观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才培养的途径,实现人的发展必须要学思行结合,从而培养统治阶级人才,最终达到其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目的。荀子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谀之所学也”。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延伸,荀子认为知识的掌握是要通过作用于客观事物的,激发自身的潜质和主动性。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不闻不见,则虽当,非仁也,其道百举而百陷也。”[4]实践是人成才的主要途径,也是学与思的延伸和目标。荀子主张通过实践考核人才,他认为考察一个人的知虑取舍的能力,必须检验了他的实际成效,即“稽之以成”以后,才能做出判断。

在对自然观的分析中,荀子肯定了人主观能动性的地位,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同时,人需要不断发掘内心潜在的精神资质,做到如此水平凭借的是人能动的意识,坚持不懈,不断积累知识的信念,也是成为大家的人才必须要经历的过程,《劝学篇》系统的分析了关于学习中积累的经验和方法。“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5]由此可见学习中积累的重要性,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需要注意要有“

文档评论(0)

细雨滴梧桐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