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一第二学期语文月考测试卷含答案.pdfVIP

2022-2023学年高一第二学期语文月考测试卷含答案.pdf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曼德拉效应”通常用来描述大众的集体记忆与现实不符的现象。最先发现

这一现象的是美国学者菲安娜·布梅,她和大多数人一样,认为南非前总统曼德

拉早在1980年就死于狱中,但现实情况是曼德拉死于2013年。在解释这一现象

时,她认为这种大规模的集体失忆可能涉及“平行宇宙”“多维空间”等相对科

幻的概念。但目前尚无完整的科学依据为这一解释提供理论基础。事实上,“曼

德拉效应”所代表的大众集体失忆现象广泛存在于以新媒体传播为主的当代社会。

从传播学语境去分析信息传播时可以得知,人是信息传播最有可能出现错误

的地方。首先,信息接收者的自身情况会影响到信源所传播的信息。如接收一则

新闻时,高级知识分子可能在完全理解新闻本身所要报道内容的同时,分析出新

闻背后所隐藏的社会发展趋势;一般受众则可能理解新闻本身要报道的内容;而

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甚至都不能理解新闻本身的含义。这种因人与人自身对信

息接受程度的不同而产生的对信源所要表述信息的错误传播是最多的。另外,认

知心理学领域的“重建记忆”概念指出,记忆的重建过程受到其他认知干预因素

的影响,如个人感知、社会影响等,这些都可能导致重建过程中的错误。如著名

的《爱我中华》歌词事件,正确的歌词是“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而95.6%

的大众记忆是“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从作为传播活动中个体的人入手,

记忆错误从一开始也许是大家潜意识认为的我国有56个民族,所以顺理成章的

就将歌词记成“五十六个民族”。这种潜意识行为影响了正确信息的接收,从而

导致了信息的误记,最终造成错误传播。另一个可能导致歌词记忆错误的因素是

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两首歌的相似导致了个体受众产生了对错误

信息的重合,不同的信息得到了嫁接,从而得到了两条相似但不相关信息的结合

体。因此,对于记忆大概率会出错的信息来说,记错的人会更多,从而造成了最

后的大众集体失忆。

媒体中发生“曼德拉效应”的原因除人的作用外,还有媒体本身。在以流量

为导向的媒体经济中,怎样吸引用户点击,成为了媒体不得不考虑的事情。这造

成了很多媒体为了吸引眼球而进行失实报道,于是产生了“标题党”。如今阅读

标题成为很多人接收信息的主要方式,这潜在造成了虚假新闻的二次传播。很多

媒体常常为将要发生的重要事件提前备好稿件,如报道世界杯足球比赛时,它们

会为两只球队分别备好胜利或失败的新闻稿,做到第一时间发布,从而吸引用户

点击。但这种一味求快的行为有可能导致新闻内容的错误,如果一些大型媒体发

生了错误,转载其新闻的其他媒体以讹传讹,错误传播也就随即展开,就会出现

“曼德拉效应”所描述的事件。

所谓的“曼德拉效应”,从传播学角度来解释,其实正是一种信息的错位现

象,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无数个人的错误被媒介技术所连接变成大众的集体错误,

并随之演变为大众的集体失忆。可以肯定的是,新媒体时代使这种现象得以被发

现,但同时,新媒介技术的负面作用也正在创造着这种现象,“曼德拉效应”概

念所表述的事件,会一直处在一个被发现与被创造的反复过程中。

(摘编自尚国强《新媒体传播中群体失忆所造成的“曼德拉效应”

现象分析》)

材料二:

到底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是’人也”?近日,网友为

此吵翻了。很多网友坚信是“斯”,可翻出老课本才发现是“是”。有人指出,那

些坚持是“斯人”的网友是集体潜意识,属于典型的“曼德拉效应”。

对此,一位初中语文老师回应:“斯人”和“是人”两个说法都没错,都表

示“这个人”的意思。关于网友提到的“曼德拉效应”,这位老师解释说,之所

以不少网友印象里是“斯人”,一方面是因为该用法在日常生活、影视剧中出现

较多,特别是影视作品的大众化传播错误,导致很多人跟着记错;另一方面,由

于历史久远、原作散佚,一些经典著作没有标准版本。

这次关于“是人”还是“斯人”的讨论,虽然最后得到的结论是二者都没错,

仿佛“讨论了个寂寞”,但这就像探讨“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如何证明我的存

在”等哲学问题一样,哪怕最终都找不到一个确切答案,但这个过程并非毫无意

义,因为公众纷纷引经据典找答案的较真精神、求真的态度本身就值得点赞。相

反,若是大家对“是人”“斯人”之争漠不关心、毫不在意,而是存在“什么都

行”的“差不多”心理,那才是真正需要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books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