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1
疾病名:回旋状脉络膜视网膜萎缩
英文名:gyrateatrophyofchoroidandretina
缩写:GA别名:
疾病代码:ICD:H35.8
概述:回旋状脉络膜视网膜萎缩(gyrateatrophyofchoroidandretina,GA)是一种遗传性、与氨基酸代谢障碍有关的疾病。通常从赤道部开始,向中心及周边部扩展,最后累及眼底大部分,可造成严重的视功能障碍。Cutter、Fuchs正式为本病命名。Takk发现此病患者有高鸟氨酸血症及鸟氨酸尿症。
流行病学:本病是一种少见的脉络膜视网膜进行营养不良性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男女均可得病,且常为双眼。发病年龄多在20~30岁,亦有报道6岁即发病者。40~70岁致盲。此病在芬兰及日本比较多见,国内报道很少。
病因: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极少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发病机制:本病由于鸟氨酸酮酸转氨基酶(ornithineketoacidtransaminase,OKT)基因的变异和缺乏,导致体内高鸟氨酸血症。鸟氨酸(ornithine)在脉络膜内累积,影响其代谢而致病。研究证实患者血浆、房水和尿内鸟氨酸测定均比正常人增高,OKT功能不足,其活力低于正常。Smell和Takki首先报道9例本病患者的血浆、尿、脑脊液和房水内的鸟氨酸测定均比正常对照组增高10~20倍,因而提出本病与高鸟氨酸血症(hyperornithinemia)有关。鸟氨酸代谢通路是参加3个酶代谢反应。0KT是催化鸟氨酸代谢的重要酶,由于OKT的缺陷可造成鸟氨酸的积累,谷氨酸和脯氨酸的生成减少,酶的缺陷进而造成了眼底病变。Kaiser-Kupfer通过培养液里转化淋巴母细胞中OKT量的测定,证实脉络膜回旋形萎缩患者的淋巴母细胞中没有OKT的活性。由于鸟氨酸过多可造成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损害,很可能是此病的病因。
Kaiser-Kupfer以植物血凝素刺激淋巴细胞使其转化,转化的淋巴细胞鸟氨酸氨基转化酶(ornithineaminotransferase,OAT)活性增加15倍,以此方法测定酶活性比较容易可靠。比较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转化淋巴细胞OAT活性表现出明显的差异。OAT活性的缺乏也是本病的主要原因。说明OKT和OAT缺乏不能将鸟
2
氨酸催化成谷氨酸,从而造成高鸟氨酸血症。鸟氨酸在血液中浓度增高,可直接或间接对肌细胞、纤维细胞以及RPE细胞的产生毒性作用。
本病女性携带者(杂合子)血浆内鸟氨酸浓度正常,但作鸟氨酸负荷试验即口服鸟氨酸后血浆内有明显的鸟氨酸滞留,测定OKT的活力,发现其介于正常人与患者之间。眼部病变的程度与血浆鸟氨酸浓度之间并不存在平行关系。本病少数患者血中鸟氨酸含量正常。Fell等报道有高鸟氨酸血症患者并无本病表现,ERG也正常,但有严重的神经系统障碍和精神运动迟缓。对视网膜的鸟氨酸-脯氨酸代谢研究发现人眼之虹膜、睫状体、视网膜、脉络膜的OKT活性高。而此酶活性组织分布与视网膜脉络膜萎缩有密切关系。
临床表现:
1.视功能障碍患者多在10之前开始出现夜盲,随着病程进展,中心视力下降,并随年龄加大而逐渐加重。当病变累及黄斑部,视力极度减退,可仅剩光感,一般到40~50岁失明。本病有色觉障碍,视野检查在发病早期可出现环形暗点,以后向心性缩小,视野缺损与脉络膜病变范围相符。在黄斑部功能丧失前,仅残留小的中心视野。暗适应检查显示早期暗适应阈值在正常范围内,晚期阈值提高到20~40logunits。色觉检查发现患者常有蓝色觉障碍(100-Hue试验)。眼电生理检查发现最初ERG正常以后低于正常,最后消失。首先是暗视ERG不正常,然后累及明视ERG部分,最后ERG熄灭。大部分年龄较大的患者ERG都呈熄灭型,但如果用强光刺激可记录到一定的视锥和视杆细胞反应,其中视杆细胞反应比视锥细胞反应下降得更为明显。患者的震荡电位也有中度~重度异常。EOG在疾病的早期已有显著异常,开始光峰电位降低,晚期基础电位也下降,甚至EOG熄灭。用维生素B6口服治疗可使EOG的光峰/暗谷改善。中心视力因多数病例伴有近视早期即有障碍,但可以矫正;随着眼底病变和晶状体混浊的发展,视力亦逐渐下降,一般在40~60岁时失明。
2.眼底改变早期患者眼底赤道部出现边界清楚的脉络膜萎缩斑,形状不规则、边缘呈锯齿状,萎缩斑之间眼底正常。以后萎缩斑缓慢扩展,散在的萎缩斑逐渐融合成片,呈花环状,并向后极及周边部延伸扩展,亦可在视盘周围形成一个萎缩环。此环与赤道部的萎缩环之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