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常见意外—攻击行为的评估及干预(精神科护理).pptx

精神科常见意外—攻击行为的评估及干预(精神科护理).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攻击行为的干预和处理

(一)攻击行为的评估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1.一般的安全技巧

避免直接目光对视,不要随意打断其谈话

确保安全通道,及时发现患者愤怒的迹象

取走患者携带的危险物品

2.检查技巧

予以足够的个人空间,尽量保持开放的身体姿势

尊重、镇静、耐心、认可患者有意义的感受

劝阻患者停止攻击行为无效时,则予以身体约束。

攻击行为者保持一定的距离

避免给有攻击行为者过度的刺激

(三)临床干预

快速镇静剂

电抽搐治疗

(四)攻击行为发生后的对策

做好冲动和攻击行为的详细记录以备案

(五)攻击性行为的长期治疗

原发疾病的治疗

精神分裂症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心境障碍用抗躁狂或抗抑郁药物治疗,器质性精神障碍应治疗原发疾病。

行为治疗

对慢性精神分裂症和精神发育迟滞患者有效

心理治疗

适应与非精神病性患者,如虐待配偶的患者,可予以夫妻治疗

攻击行为的风险评估

(一)攻击性行为的评估方法

基于流行病学的信息及临床表现的评估

基于统计学的“精算式”评估

根据统计学结果列出危险因素,以临床评估作为补充的结构式评估模式

1

2

3

1和2结合

(二)攻击性行为评估的基本内容

人格特征

攻击历史及特点

精神状态

环境因素

1

2

3

4

既往暴利史是预测未来发生暴力行为最有效的独立影响因素

易冲动,不能接受批评和挫折、精力旺盛、自我中心,为人轻浮

病态嫉妒,偏执观念、想伤害他人,缺乏自我控制治疗态度依从性差、药物滥用等

精神刺激或突发事件再出现的可能、社交困难和缺乏支持等

(三)危险性评估的注意事项

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

攻击性行为有关的影响因素有

1.生物学因素

3.社会学因素

4.疾病

2.心理学因素

5.其他

性别

普通人群男女比例为9:1

精神障碍患者差异不明显

攻击暴力有家族聚集现象,符合多基因遗传特点

遗传与基因异常

5羟色胺γ氨基丁酸,谷氨酸等神经递质与攻击行为的发生和抑制相关

雄性激素,血糖、抗利尿激素、缩宫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水平可能与攻击行为有关

左右大脑半球的均衡性发展与协调功能,额叶和颞叶功能及脑电图慢波活动,前额叶、杏仁核、海马在情绪唤醒时反应增高等与攻击行为有关

生化

神经内分泌

脑结构与功能

2.心理学因素

(1)

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群体攻击行为的发生率明显较高

(2)

早年不良的家庭环境,与成年后的攻击行为关系密切

(3)

攻击行为的发生与受教育年限成反比

(4)

暴力环境、氛围,不当传媒和舆论具有诱导和榜样作用

(5)

婚姻稳定差、缺少社会支持者易发生攻击行为

(6)

环境因素、失去原有的地位及势力等易导致攻击性行为

冲动行为

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尤其是反社会型障碍)、药物和酒精滥用等精神障碍患者较一般人群更易发生攻击行为

被害妄想、被控制体验、被跟踪感,产生不良体验的命令性幻听、绝望状态、病理性嫉妒等与攻击性行为关系较大

精神障碍

精神症状

5.其他

有过暴力行为或攻击行为

物理环境中的某些因素

攻击行为概述

【概念】

攻击行为(aggressivebehavior)简称攻击,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的行为,旨在导致他人身体上或心理上的伤害和痛苦的有意行为。

攻击行为

【分类】

攻击行为

攻击方式

言语攻击

动作攻击

攻击动机

攻击性质

【分类】

攻击行为

敌意性攻击行为:由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给他人造成痛苦作为目标,比如,起因于冲动的谋杀。

电影《七宗罪》又译《火线追缉令》,年青的警官在暴怒的冲动下,杀死罪犯。

【分类】

攻击行为

工具性攻击行为:只是把伤害他人作为一种手段,目的是通过攻击获得所希望的奖励或者有价值的东西。比如抢劫获取财务,恐怖活动等。

【分类】

攻击行为

亲社会攻击:在社会道德标准所接受的范围内,以社会认可的方式采取的攻击性行为。如社会治安、逮捕罪犯。

【分类】

攻击行为

反社会攻击:是犯罪类型的一种,指个体在遭受某种心理挫折后,采取不符合行为规范、伦理道德以及法律制度等要求的,有害他人身心健康与社会安定的攻击行为。

【理论】

攻击行为

【理论】

攻击行为

1.本能论

这两种理论都认为,攻击性的能量来自本能,是非习得的和普遍的。

【理论】

攻击行为

2.挫折论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德和米勒。

遭受挫折时,为了缓解内心的紧张,保持心理平衡,必然要通过发起侵犯行为来宣泄内心的不满。

发生攻击行为之前必然有挫折,挫折越大,攻击的强度越大;挫折越小,攻击越小。

【理论】

攻击行为

3.习得论

攻击行为并非生来就有,而是后天习得的。攻击是直接经验和观察学习的结果。(班杜拉)

文档评论(0)

学而思之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学而思之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