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素痣疾病介绍.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

疾病名:色素痣

英文名:nevuspigmentous缩写:

别名:痣细胞痣;痣;黑素细胞痣;nevoeyticnevus疾病代码:

ICD:L98.8

概述:色素痣(nevuspigmentous)也叫痣细胞痣(nevoeyticnevus)、痣、黑素细胞痣。是由痣细胞组成的良性新生物。

流行病学:可发生于不同年龄组,婴儿期少见,随年龄增长而增多,青春期明显,以后可逐渐消退。男女发病率相近,多见黑人。口腔黏膜处色素痣少见,外生殖器部位则较为多见,发病率为14.2/1万,且此处病变的组织病理常显示非典型改变。痣具有一定的相关表现型特征,如浅色皮肤,易于晒伤等,其分布有一定的家族模式。

病因:本病属于发育畸型。

发病机制:长久以来,对于痣细胞的来源一直存在争论。真皮痣细胞巢具有与表皮相连续的基底膜,这一组学特征自出生即显示,表明了真皮痣细胞可能由于表皮中痣细胞脱落而致。另一方面表皮与真皮痣细胞可能有不同的起源,表皮内和真皮中上部痣细胞排列成巢状,内含色素,雪旺氏特异性抗原检测阴性;而真皮深层痣细胞排列松散,形态类似成纤维细胞或雪旺氏细胞,雪旺氏特异性抗原检测阳性,具有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而酪氨酸蛋白酶活性弱,无色素,提示表皮与真皮上部痣细胞来源于表皮黑色素细胞,而真皮深部痣细胞则来源于神经雪旺氏细胞。从组织发育方面推测,痣细胞是在遗传异常基础上,由神经嵴有缺陷的成色素细胞形成。在胚胎期40天时迁移至真皮和表皮基底层,并进一步分化为痣色素细胞。色素痣中的可见色素由表皮内的黑色素细胞产生。

暂且不论痣细胞起源,在光学显微镜下,痣细胞类似黑色素细胞,缺乏桥粒或细胞连接。但二者又有明显不同,表皮内痣细胞聚集成巢,而黑色素细胞常单个沿真皮表皮交界处排列;尽管表皮色素细胞具有树突状分支,但不明显,需借助于多巴染色等手段来显示,痣细胞常不见树突状结构;痣细胞中的酪氨酸活性明显低于表皮黑色素细胞。在细胞培养条件下,痣细胞显示如下特征:①无贴壁

2

现象(同恶性黑色素瘤细胞,正常色素细胞无此现象);②无肿瘤源性;③短期培养中表达黑色素瘤相关抗原(神经生长因子受体、转铁蛋白P97、HHL-DR、蛋白多糖),并随培养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弱。④真皮痣细胞较表皮痣细胞在体外易于培养,且生存周期长,尤其在先天性色素痣更为显著。与新生前臂皮肤黑色素细胞相比,无论有无TPA的刺激,来源于真皮的痣细胞均可形成克隆。⑤与表皮色素细胞培养不同,痣细胞多见双核或二核及群集色素小体。

通过裸鼠动物实验研究痣细胞与黑色素细胞间转化关系发现,当转入v-Ha-ras基因时黑色素细胞可获得痣细胞的部分性状。利用黑色素细胞和痣细胞,导入SV40/Adl2杂交病毒可获得永生化细胞系,并保持有分化特征和一些转化标志。

临床表现:色素痣多发生于儿童或青春期,可呈斑疹、丘疹、乳头瘤状、疣状、结节或有蒂损害等表现。可发生于任何部位,数目的显著增多具有一定的恶性黑色素瘤发生的风险性。色素痣大小由几毫米到几厘米,甚至面积很大,常左右对称,边界清楚,边缘光滑,色泽均匀。根据痣细胞内色素含量不同,颜色可为黄、褐或黑色,但也可呈蓝、紫色或近肤色。有些损害处可贯穿着短而粗的黑色毛发。先天性色素痣的色素形成早且皮损大,而获得性色素痣的色素产生需一定刺激因素作用,在阳光暴晒、激素、水疱性疾病、免疫抑制或化疗等因素作用下,痣迅速增大。

1.根据痣细胞存在部位的不同,其临床表现也有不同,可分为3类:

(1)交界痣:一般较小,直径0.1~1cm,表面光滑,无毛,扁平或略高出皮面,呈淡棕、深褐或黑色。多见于儿童。掌、跖或外阴部位的痣细胞痣往往为交界痣。交界痣恶变时,局部常有轻度疼痛、灼热或刺痛,边缘处出现卫星灶,如突然增大,颜色加深,有炎症反应、破溃或出血时,应提高警惕。

(2)复合痣:外观似交界痣。但可能更高起,多见于儿童和少年。

(3)皮内痣:损害为圆顶,逐渐增大,其直径达数毫米至数厘米,表面光滑或呈乳头状,或有蒂,可含有毛发。多见于头、颈部,少见于掌跖或外生殖器部位。

2.临床表现的少见类型

(1)湿疹样变:偶然在色素痣周围出现红晕样湿疹皮炎表现,有痒感,几月

3

后消退。

(2)花边样痣:表现为色素痣中心呈花网状,周围色素晕。色素晕处痣细胞由交界性痣细胞巢构成,并呈明显的细胞不典型性。

并发症: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实验室检查: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其他辅助检查:痣细胞与黑素细胞基本一样,然而其特点为:①聚集呈巢,边界清楚,在制片过程中可因人工关系而与周同组织部分分开;②痣细胞内含有色素;③光镜下,痣细胞由表皮向真皮出现“成熟现象”的演变,即自上向下,由大变

文档评论(0)

医疗护理精品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中级卫生资格证持证人

专注医疗护理文档创作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3月16日上传了中级卫生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