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织研究的实验设计现状 .pdf

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织研究的实验设计现状 .pdf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织研究的实验设计现状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是大部分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心脑血管事件

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几十年来学者们通过选取不同的标本进行体内和体外实

验,研究其危险因素、发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标本在其发病机制和靶向药物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不能被动物标本或体外细

胞实验完全替代,常被用于不同的对照实验。这些方法主要以患者症状、斑块特

点、不同位置及其他因素为依据。本文主要对上述实验设计方法进行综述并分析

了各种研究的优缺点。

【关键词】人颈动脉斑块;实验设计;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是一种慢性炎性疾病,是中国和西方国家大多数心脑血管

事件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1-2]。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该疾病脑卒中的危

险因素[3-5]。因此,指南建议颈动脉狭窄大于管径50%的症状性患者和狭窄

大于70%的无症状性患者进行手术治疗[6]。研究者通过手术提供的标本设计

实验,结合多组学、人工智能等工具,以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平衡治

疗效果与潜在风险,并为患者提供更为精准和安全的医疗方案[7-8]o

目前的人颈动脉斑块组织实验设计方案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特征、病理学

特点、病变程度和治疗方法等。部分实验着重研究颈动脉斑块晚期的特点及治疗

效果,如不稳定性斑块、钙化斑块和卒中等,但早期或健康组织较少。近年来,

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设计越来越多,可能为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干预提供依

据。本文将从以下4种方法进行综述:(1)患者症状性质与卒中时间:着重区

分症状表现上的差异,包括症状性与无症状性患者,距末次卒中时间V30d与巳

30d的比较;(2)颈动脉斑块病变特点:主要围绕斑块的稳定性与不稳定性、

钙化与非钙化以及斑块内是否有出血等因素展开,以揭示这些特征对发病机制的

潜在影响;(3)不同空间位置:关注斑块与斑块旁组织之间的关系,比较斑块

与健康组织的异同,同时也考察颈动脉斑块与其他部位斑块之间的异质性;(4)

其他:其他多样因素,如药物的影响及卒中风险评分等。

一、患者症状性质与时间

(一)症状性与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对比

颈动脉狭窄可引起患者不同症状,既往认为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主要为过去6

个月内与颈内动脉分布相对应(同侧)的突发神经系统症状,包括特征为局灶性

神经功能障碍或一过性单眼盲的1次或多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者缺血性脑卒

中[9]。2023年的指南关于颈动脉狭窄症状更新为高级皮质功能障碍(失语症、

书写障碍、失用症、视觉空间问题、视野缺损)、一过性黑蒙/短暂性单眼失明、

慢性眼缺血综合征、面部/手臂/腿部无力和/或感觉障碍(一个或所有区域可能

受到影响)、上/下肢笨拙及“肢体颤抖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严重症状性颈

动脉狭窄和脑血管储备耗竭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事件)[3]。而无症状性颈动脉

狭窄指既往6个月内无上述表现或仅有包括头晕、反应迟钝、记忆力降低,甚至

认知功能障碍等表现。

根据患者症状性与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特点,不同学者利用经颈动脉

内膜剥脱获取的斑块,对其基因及蛋白表达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对应的标志物和

不同的信号传导通路。Langley等[10]将6例症状性和6例无症状性颈动脉斑

块标本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发现4种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S100A8/S100A

9、组织蛋白酶D和半乳糖凝集素-3结合蛋白)可以作为症状性的预测标准。在

颈动脉内膜剥脱的标本中,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壳多糖酶3样蛋白1(chit

inae-3-likeprotein,CHI3L1)mRNA水平高于无症状者[11]。

此方法优点为较易分组,但是因无症状而不能完全排除早中期颈动脉粥样硬

化患者的卒中风险和不良预后,也无法确认有症状患者出现卒中或其他症状后的

斑块性质和预后随时间的变化。因此有研究者以距末次卒中时间分组。

(二)距末次卒中时间(V30d与N30d)

根据末次卒中时间来研究颈动脉斑块的性质及预后情况,旨在探究缺血事件

后颈动脉斑块表型的改变及心血管事件再次发的相关因素,寻找更为精准的干

预时机。为此,研究者将<30d的时间定义为早期,而N30d的时间定义为晚期。

Peeter等[12]发现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末次卒中后早期取得的斑块较不稳

定,病理学上表现为巨噬细胞浸润、坏

文档评论(0)

文档之家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文档创作者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