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pptx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ppt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时空坐标

走向成熟化

人才保障

日臻完备化

决策保障

逐步合理化

物质保障

新课导入

“左思之悲”

“孟郊之喜”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唐《贞观政要》

1、九品中正制

背景

选官方式

选官标准

评价

积极

消极

①人口流动加剧,察举制失去社会基础

②地方大族操纵选拔权,不利于中央集权③曹魏需要人才,察举制不适应选拔需求④是曹魏政权与世家大族妥协产物

历史纵横九品中正制的产生

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那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自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继魏王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制九品中正制。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中央设置中正官→中正官根据家世、

道德、才能等品第人物→吏部授官

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九品中正制度……在其初创之时,犹能“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选拔出有用人才,但后来逐渐被门阀世族所把控,以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①继承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

实行初期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

②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后期被世家大族垄断,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降低官员素质,不利于社会阶层流动,向贵族政治退化。

2、科举制

(1)创立背景:

材料1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隋唐时期,……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唐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从考试取士措施中发展起来的科举制便在这样的氛围中确立。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材料2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因此,魏晋以来为豪强地主所操纵的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就在隋文帝时废除了。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3士族长期垄断选举,明显地侵害了寒族的利益,然而仅就寒族来讲,他们无力发动选举制度的变革,要完成这一变革,改变自己的地位,必须依恃君主即皇权的力量。而要想君主来发动选举制度的变革,其前提是这一变革必须符合君主自身的利益要求。所谓君主的利益,从根本上讲就是重建并不断强化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陈秀宏《唐宋科举制度研究》

①封建经济发展,寒门庶族地主阶层壮大,

要求打破门阀政治。

②统治者要巩固权力,打击豪强势力,加强

中央集权。

③士族没落,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④统治者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

2、科举制

(2)发展历程:

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创建进士科标志科举制的形成

首创殿试和武举,扩大科举取士人数

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科和明经科为主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特别提示:

科举在唐朝并非主要选官,士族影响仍大,举荐、门荫依然存在

2、科举制

(3)特点:

(4)评价:

(唐代)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既不需要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要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此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此项标准,一则求其公平,二则减免经济上的限制,使贫民亦有出身。又间接助成国内风俗教化之统整,以辅助大一统政府之团结与巩固……可以免去汉代察举制必经地方政权之选择。在此制度下,可以促进全社会文化之向上。”

——《国史大纲》钱穆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宋)汪洙《神童诗》

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丁韪良《西学考略》

科举考试偏重文学、历史和学术问题,使得统治阶层产生一种讲求考证、沉溺文学或一味好古的倾向,这对培养求实致用的思想是很不利的。

——[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顾炎武

①报考方式的相对开放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中小学帮手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专注于中小学教学,教案PPT课件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