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 第2篇+大气化学05平流层化学—臭氧层化学.pptVIP

环境化学 第2篇+大气化学05平流层化学—臭氧层化学.ppt

  1.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5.4.1臭氧洞的发现1985年英国南极考察站的科学家J.C.Farman等首先提出南极出现了“臭氧空洞”。他发表了1957年以来哈雷湾考察站(南纬76°,西经27°)臭氧总量测定数据,说明自1975年以来每年冬末春初(10月份)总臭氧的减少大于30%,而1957年到1975年则变化很小。臭氧洞被定义为臭氧的柱浓度小于200D.U.,也即臭氧的浓度较臭氧洞发生前减少超过30%。经过多年的观测发现:臭氧损耗最严重的区域基本位于离地面15~25km的范围内,1999年的监测显示这一高度内的臭氧几乎损失殆尽。5.4臭氧洞*南极臭氧洞英国--南极HalleyBay观测站--臭氧柱浓度--年变化臭氧洞被定义为臭氧的柱浓度小于200D.U.南极臭氧洞

臭氧分压随大气高度变化的曲线

红线2001年十月2日

绿线1986年十月7日

蓝线1967-1971年9-10月的平均值

1atm=101325Pa*臭氧洞的描述及变化1987年,南极上空臭氧的浓度降到了1957-1978年间的一半,面积则扩大到足以覆盖整个欧洲;以后臭氧浓度下降的速度还在加快,有时甚至减少到只剩30%1994年10月17日观测到的臭氧洞曾一度蔓延到南美洲上空1995年观测到的臭氧洞持续时间是77天,1996年持续时间增加到80天,南极平流层的臭氧几乎全部被破坏1998年臭氧洞持续时间超过了100天,是南极臭氧洞发现以来的最长记录,面积比1997年增大约15%,几乎相当于三个澳大利亚。种种迹象表明,南极臭氧洞的损耗状况仍在恶化之中*近年臭氧洞的变化1987年淘汰臭氧层损耗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开始实施。2002年观测到臭氧洞成为两个较小的损耗区域,令所有人感到振奋2003年发现臭氧洞的损耗又回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同时1997年3月发现北极上空的臭氧浓度小于225D.U.,比1979-1982年低40%,臭氧浓度小于225D.U.的区域已超过530万平方千米除赤道地区外,臭氧浓度的减少在全球范围内都在发生,1978-1991年间,每十年的总臭氧减少率为1%~5%*1986年,Stolarski等报道了从人造卫星雨云7号(Nimbus7)的紫外反散射仪器得到的监测数据,进一步证实自1979年到1984年10月份在南极地区的确出现了总臭氧的减弱。这样显著的变化已经超出了由气候引起的变化范围,而其它季节没有类似现象。**5.4.2化学机制Soloman机制:Molina机制:McElroy机制:*臭氧洞形成的机制至今仍然存在争议,归纳起来有四种推测:人为排放的CFCs等促进O3损耗与太阳活动周期有关的自然现象当地天气动力学过程火山活动人为排放物的影响即便不是决定因素,其作用也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能使平流层O3真正被清除的反应为(b)过程HO和HO2自由基的氯链反应机理氯和溴的协同作用机理,ClO二聚体链反应机理***第五章平流层化学—臭氧层化学*主要内容5.1平流层臭氧的基本光化学5.2各活性物种源、汇和储库5.3影响平流层臭氧的各种因素5.4臭氧洞平流层中臭氧层高度臭氧层臭氧层并不意味着臭氧是该层的主要成分,只是相对于其它层而言臭氧在该层的浓度最高;它仍然是微量气体,最高浓度也只有10×10-8(体积分数)。在臭氧层内主要成分仍然是氮气(78%)氧气(21%)与氩气(1%)。*10~55km平流层,逆温特点,垂直对流弱15~40km臭氧层,占有90%臭氧,10ppm;O3可吸收≤300nm辐射,主要是紫外平流层组成特点*平流层化学--平流层物理特征平流运动315~400nm---UV-A280~315nm---UV-B200~280nm---UV-C*平流层中最重要的化学组分:臭氧(O3)对流层:10%左右O3平流层:90%以上O3(15~35km)最大值:约20~25km--“臭氧层”柱浓度表示法---地面到高空垂直柱中臭氧总层厚。STP(标准温度和压力)下,10-5m厚的臭氧--(一个)D.U.平流层化学--平流层物理特征*直接来自对流层的化合物分子称为源分子。在平流层中以

文档评论(0)

翰林大当家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文案个性定制,计划书、方案、策划书专业撰写。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