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2 文字消息 我科学家刷新暗物质探测灵敏度.docx

29-2 文字消息 我科学家刷新暗物质探测灵敏度.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科学家刷新暗物质探测灵敏度

记者邓晖从清华大学获悉,该校主导的中国暗物质实验合作组利用一种国际首创的高纯锗探测系统,在一定范围内将暗物质直接探测灵敏度提高到目前国际最高水平。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13日在线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

暗物质是指宇宙中那些既不发射光,也不吸收和反射光的物质,更严格地讲,就是不参与电磁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但依然能够施加引力影响的不可见物质。天文学的众多观测数据和结果表明,暗物质约占整个宇宙物质质量的85%,在物质起源和宇宙演化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教授岳骞介绍,当前暗物质探测方法大体分为“上天”“入地”和“人造暗物质”三类:“‘上天’指间接探测实验,为减少地球大气层的干扰,通常在太空进行。‘入地’指直接探测实验,为减少宇宙线的干扰,通常在地下实验室进行。‘人造暗物质’指加速器实验,希望通过普通粒子的对撞来产生暗物质粒子,主要在欧洲核子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上进行。我们在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开展的研究属于‘入地’。”

中国暗物质实验合作组利用国际上第一个液氮直接浸泡制冷的真空封装点电极高纯锗探测器,在4-5GeV范围内自旋无关暗物质直接探测灵敏度提高到8×10-42cm2,达到目前国际最高水平。

“当弥散在整个空间的暗物质粒子偶尔与锗原子发生碰撞后,会导致锗核发生反冲并通过电离过程在探测器内沉积能量。”岳骞介绍,合作组进行的点电极高纯锗探测器实验,就是通过研究反冲核的反冲能量、事例率及其变化等参数来研究暗物质粒子的质量、与靶核的相互作用截面、暗物质分布等性质。

中国暗物质实验研究团队成立于2009年,由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主导,联合四川大学、南开大学、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组成,使用点电极高纯锗探测器进行暗物质直接探测研究,计划未来使用吨量级的点电极高纯锗探测器阵列进行暗物质直接探测和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的测量。

中国新闻奖组织报送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

我科学家刷新暗物质探测灵敏度

?

?

参评项目

文字消息

体裁

消息

语种

中文

作??者

(主创人员)

邓晖

编辑

田延辉、陈茵、邹晓菁

刊播单位

光明日报

?

刊播日期

2018年6月15日

刊播版面(名称和版次)

8版?教科新闻

作品字数

(时长)

805字

??︵

采作

编品

过简

程介

??︶

作为科技创新之源,基础研究关乎我国源头创新能力和国际科技竞争力的提升,决定着世界科技强国建设进程。而在全世界为之角力的基础研究领域,暗物质占有重要一席,它占整个宇宙物质质量的85%,既对于解释恒星在星系中的运动以及人类观测到其他宇宙现象必不可少,也能够提供引力捕获恒星演化过程中产生的微量元素,与行星上生命的存在息息相关。目前,全世界开展暗物质研究的主要国际项目组有10多个,竞争白热化。

2018年6月,记者从清华大学获悉,该校主导的中国暗物质实验合作组利用一种国际首创的高纯锗探测系统,在一定范围内将暗物质直接探测灵敏度提高到当时国际最高水平,在暗物质“捕捉”上彰显了中国科学家的思考和作为。聚焦这一最新重大进展及取得该成果的科研机理,本作品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及时,记者长期关注清华在该领域的研究,在获悉线索后,记者迅速响应,在该成果上线发布的同日对项目组成员进行了采访并完成稿件。二是准确,当前全世界科学家“捕捉”暗物质的方法不尽相同,大家都在不断“试错”、摸索。作品在介绍中国科学家做法的同时,对暗物质研究的背景及世界探测研究状况进行了准确叙述,让公众更能理解这项研究的重大意义和独创性优势。三是通俗,为避免基础研究成果晦涩难懂,记者在语言处理上尽可能地通俗化,如把当前暗物质探测方法解释为“上天”“入地”和“人造暗物质”三类,增强了科技消息的可读性和传播力。

作品以报纸、网端等全媒体形式呈现,被新华网、人民网、搜狐网、新浪网等多家媒体网站转发,既有力提高了世界对中国在基础科学领域探索的认知度,发出了中国正成为人类科学知识创造者的重大信号,也提升了公众对我国科学团队工作的认知,起到了科普作用,社会效果很好。

??︵

初推

评荐

评理

语由

??︶

作为一篇科技成果消息,此篇稿件兼具了深度和可读性,既准确客观地呈现了重大科研成果的发现过程、原理、重大意义,又尽可能地对成果进行了通俗、大众化处理,让高深的基础研究工作也能被普罗大众所理解,唤起更多人对基础研究的重视,是一篇用心的成果报道、科普新闻。

?

?

文档评论(0)

一笑倾洁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PPT课件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