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公式教学设计
摘要: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作为三角恒等变换公式中的“母公式”,其发现与推导过程极为重要,为后续两角和、二倍角等公式的生成提供方法借鉴。教师教学“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时,可以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并体悟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层,凸显数学公式学习的深度,在公式的主动生成中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数学公式;教学设计;核心素养;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思维品质、关键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在数学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课堂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笔者现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学设计为例,探讨在数学公式教学中发展高中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教学内容分析与教学目标确立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来自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五章5.5三角恒等变换的第一课时,本课属于公式研究型课,介绍了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这个公式是其他三角恒等变换的逻辑起点。与传统的特殊角关系不同,该公式针对的是任意两个角,它们的顶点都是坐标原点,但终边位置可以是任意的。课本利用圆的旋转不变性和两点距离公式来建立坐标之间的联系,推导了该公式。这种方法简洁明了,与诱导公式的推导方法一脉相承,体现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因此本课在三角函数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知识储备方面看,学生已经学习了弧度制、锐角三角函数和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这些知识有助于他们理解和接受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此外,学生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已经有了用单位圆证明诱导公式的经历,他们能够将此方法类比和迁移到本节课。然而,学生在认知方面存在一些障碍:一是对两角差余弦展开式感到困惑,二是在证明过程中容易忽视“任意性”。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从知识、能力和素养三个方面确立本课教学目标如下。在知识方面,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结果—论证思路—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单位圆法证明的通性;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本质是圆的旋转对称性的解析表示。在能力方面,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通过观察、实验、猜想和证明,提升分析、归纳、数形结合与合作交流的能力;经历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过程,领悟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本质,掌握两个角的差角与某一个角三角函数之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经历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升運用圆的性质证明命题的能力。在素养方面,学生能从特殊情形中发现一般结论并合理猜想目标,对任意角α、β及α-β进行界定,发展数学抽象素养;经历从特殊到一般进行猜想以及严谨论证过程,发展逻辑推理素养;在求解cos15°的过程中构建几何模型,在单位圆上找出角的始边与终边,发展直观想象素养;通过推导与运用公式发展数学运算素养。
二、以解决问题为主线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根据用无人机运送爱心食物的场景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教师提出问题:已知点A对点C的俯角为60°,点A对点B的俯角为15°,AB距离28米,计算无人机从起始点A到达小红家点C的距离AC是多少米。这个情境设计贴近生活,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他们能够在情境中将数学知识与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同时,问题的设置能够引发学生对角度和距离的思考,并促使他们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环节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起点,教师需要在本环节通过情境引入和问题提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使他们能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主动建立已有知识与本课所学知识的联系。同时,通过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操作,合理猜想
为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提出了两种思路。思路一是通过构造底角为15°的等腰三角形(如图1所示),并进一步建构30°、60°的特殊三角形来得出cos15°;思路二是通过巧拼三角形(如图2所示),让45°与30°作差,构造出15°来得出cos15°。两种思路都涉及特殊三角形构造和运用。
接着,学生根据思路进行实际操作。他们使用尺子、量角器、计算器等工具辅助操作和测量,运用三角函数、旋转对称性等知识进行推导和计算,验证他们的猜想或推理的准确性。
最后,教师指导学生记录实验操作的步骤、所得数据和结果,并进行分析总结。学生通过比较实验结果与猜想,进一步探究几何关系的规律和性质。如果实验结果与猜想一致,说明猜想正确,可以得出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猜想不符,则重新思考并调整猜想,再次进行实验操作。通过建构特殊几何模型与巧拼三角板,学生体会到用“形”来解“数”的价值,发展了几何直观和逻辑推理等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这个环节通过数学实验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为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