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大学生心理韧性提升的实践路径
COVID-19疫情是一场重大的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因为生活节奏的改变以及不确定因素的增多,大学生出现焦虑、无望、恐惧等,严重危害其身心健康,后效将持续至少3~4年。[1]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突发事件,形成更加健康积极的心态和价值观。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革命文化的资源属性、文化传承、价值引导与教育教化属性,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的政治品格、崇高的理想追求和鲜明的人民立场,[2]对于培养及优化大学生的积极认知、积极情绪、积极意志和创新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心理韧性概述
韧性(Resilience)来自物理学,指物体在受到外力挤压时的反弹。引申到心理学领域,是个体在面临严重威胁时依然适应和发展良好,属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与乐观、希望和自我效能感(自信)构成心理资本的要素。[3]
心理韧性,又称心理弹性。心理学家Anthony在长期的追踪、观察后发现,尽管身处精神疾病的家庭中,儿童自身具有的某些保护因子,使他们能够幸免于不良环境的影响,从而远离因压力和挫折导致的身心障碍危机。[4]此后,学者们的研究重心慢慢过渡到个体的主动应对,即在负性事件中如何迅速复原。
在心理韧性的定义上,学界暂时没有统一的界定,已有的定义可归纳为结果性定义、过程性定义和品质性定义三种,分别为注重心理韧性的发展结果、一种积极的动态发展过程和个体特有的一种品质或能力,它们的本质属性和核心要素都围绕着逆境或压力和积极应对。[5]同时,在逆境或压力事件中,个体积极的应对方式、压力、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结构、留守儿童、家庭经济状况,以及较好的身体状况、睡眠质量、学历和收入水平、主观幸福感等都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状况。
二、新时期大学生心理韧性的现状及其特点
(一)研究对象
2020级、2021级共6000名学生。
(二)测试工具
1.大学生人格问卷(UniversityPersonalityInventory,简称UPI)
由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从日本引进,经翻译、修订后于1993年在国内开始正式使用。[6]共64道题,采用是非式选择,“是”记1分,“否”记0分。本研究Ⅰ类筛选标准为:总分≥25分;第25题做肯定选择;第8、16、26题中至少有两题做肯定选择;第65、66、67题至少两题做肯定选择。
2.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Check-list90,简称SCL-90)
采用5级评分,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其他共10个因子、90个项目。本研究采用孙厚纯关于SCL-90的评价指标,即总分和因子分相结合的方式,阳性检出标准为总分≥160分或任一因子分大于或等于2.5分。
(三)调查结果
测试结果显示,SCL-90筛查阳性与UPI筛查阳性呈显著正相关(P0.01)。两个量表筛选率如表1、表2所示。
表2SCL-90各因子分大于等于2.5的学生占比
综合测试和访谈结果显示,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大学生具有以下心理特点:
1.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但确诊精神疾病的学生增多
在UPI“有过轻生想法”的选项上,2020级、2021级学分别为5.05%和5.63%,诱因是高考压力大、COVID-19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校园欺凌和家庭支持不够等。SCL-90结果显示,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强迫、抑郁、焦虑、精神病性的学生占比呈增长趋势。尽管2020级、2021级大学生抑郁检出率为6.67%和8.04%,依然远低于《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中的青少年抑郁检出率24.6%。访谈发现,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因“生活受限”“学习不便”“社交受限”,学生出现“学习能力下降”“睡眠不规律”“户外运动缺乏”“饮食不规律”等现象,甚至确诊心境障碍、焦虑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等精神疾病,其中,被确诊为重度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的数量出现增多趋势。
2.自我解压意愿强烈,但现实人际关系疏离
调研显示,大部分学生能理性看待COVID-19疫情的发生和影响,针对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反应,会积极采用“自我解压”“作息规律,保持生活的稳定性”“线上求助”“线上交友”等方式调节,同时希望学校或心理专职教师能够提供“自我心理调适方法指导”。但是,受疫情影响,学生使用网络的时间增加,导致现实人际关系疏离,在“向现实中的老师、家人、同学朋友倾诉和寻求支持”的应对方式上,新生希望线下求助,但大二大三的学生求助于现实中人际关系的数量呈减少趋势。
3.学习实践能力并重,但自我约束能力不足
COVID-19疫情全面暴发以来,高职院校不断完善各种教学资源,线下线上教学互为补充,确保学生不能到校,也可正常学习。但线上授课提供的信息量较大、管理宽松等,学生自控力不足、注意力难以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