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小学数学探究新知策略性总结 论文.docx

小学数学探究新知策略性总结 论文.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学数学探究新知策略性总结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新知是学生通过何种方法策略去掌握一节课的新知识。本研究就以《圆的周长》教学为例,总结小学数学探究新知教学中采用落实学生主体作用,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动手操作,大胆猜想、勇于探索和合作交流等策略,以求更好地实现小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掌握与理解。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新知,策略总结

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包括导入、探究新知、练习巩固、全课总结等部分,而探究新知是课堂教学的主干部分,也是一节课的核心。在过去一年的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对探究新知部分进行了一些策略性总结,下面就以《圆的周长》教学为例进行说明。

《圆的周长》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周长以及圆的初步认识,知道圆心、半径、直径和圆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对圆周率的探索,推导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在课前让学生每人准备好一个圆片(大小不定)、足够长的线或细绳、尺子等。在探究新知环节的开始,先让学生感知圆的周长指的是什么?

(问题1)可以通过语言表述,也可以用手摸一摸。明确圆的周长是什么后,再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片,想办法怎样知道自己准备好的圆的周长(问题2)。学生探索出可以用线绕一绕或在尺子上滚一滚等方法来测量圆的周长。测量后,随机选取几个同学的圆片,粘在黑板上,并记录其周长,提问:圆的周长可能与圆的什么有关?(问题3)有什么样的关系?(问题4)学生思考讨论后发现圆的周长与圆的半径或直径有关,因为半径或直径决定圆的大小,唤醒了旧知。接下来进入了本节课的重难点突破环节——圆周率。通过小组合作,分组进行:有的测量,有的记录,有的计算。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发现,周长除以直径大约等于三点几,也就是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

教师再进行小结: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计算时取值3.14,也就是说,π约等于3.14。重点板书: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π。最后,就进入到圆的周长公式的推导。如果我们无法通过用线绕和在直尺上滚的方法,比如大的圆形跑道的周长和甩球形成的圆的周长,怎样去计算圆的周长呢?(问题5)通过已有算式C÷d=π,根据已学的除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的转换,让学生直接推导圆的周长公式,学生可直接得出C=πd或C=2πr。

结合以上《圆的周长》教学案例可以总结出以下关于探究新知的策略:

一、转换教师角色,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在教师与学生角色转变过程中,明确教师要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数学教学中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所以现在的数学教学都由传统的“注入式”转为“启发式”[1]。在《圆的周长》探究新知的整个过程中,都践行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通过一系列环环紧扣的5个主要问题组织课堂教学,对学生加以引导,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

在每一个问题提出之后,都是以学生或是独立思考唤醒旧知、或是动手操作、或是积极合作讨论交流来寻求答案。这样子的角色转换为探究新知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教学活动的机会,给予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变被动、消极的地接受知识为主动、积极地探究学习,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学习和记忆效果也达到显著的良好结果。

二、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是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数学教学中要想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必定要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兴趣是学生克服困难、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力。而只孤立于数学学习内容本身的教学很难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要创设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2]。在《圆的周长》的探究新知部分,最开始创设的情境是找到学生自己手中制作的大小不一的圆片的周长是什么,再去测量圆的周长。问题5前也创设了一个情境:假如圆形特别大或是无法直接用线绕或是在直尺上滚,怎么去计算圆的周长呢,会不会也和正方形、长方形等一样也有计算公式?学生最后利用之前已经探究的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直接可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这样在情境中探索,学生通过探究得到的公式,比自己死记硬背出来的要更能理解公式的意义,更能利用公式去解决问题。

其实,在许多小学数学探究新知的教学中,都可借助于讲故事、做游戏、设置悬念、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等一系列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活动来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动手操作,探究新知规律

动手操作活动是与学习数学分不开的,应该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操作、推理、想象、相互之间的交流探究,可以让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得到创新思维能力。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由于让学生进行“随意活动”,所以学生都跃跃欲试,比较活跃,课堂气氛比较浓烈。而且以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文先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4700005600002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