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部分学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合诊断性考试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docx

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部分学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合诊断性考试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部分学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合诊断性考试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道德是个体对社会人际关系在行为上的承诺和规范。说它是“行为上”,因为它必须履行、执行,即是实践性的,是会产生现实后果的。重要的是“承诺”和“规范”,这二者说明它对个体行为是自觉意识到的活动,是有认识——理解——判断等知性因素起作用,甚至起主要和支配作用的活动。这也就是所谓“理性”主宰的活动。它在个体心理上展现为有意志或意志力量的活动。

道德不同于法律的外在强制。遵循法律的活动是合法行为,它对个体的规范以至束缚、压抑是强制性的外在服从。道德是个体内在的强制,即理性对各种个体欲求从饮食男女到各种“私利”的自觉地压倒或战胜,使行为自觉或不自觉地符合规范。理性对感性的这种自觉的、有意识的主宰、支配,构成了道德行为的个体心理特征,我曾称之为“理性的凝聚”。

这种主宰、支配,可以成为不自觉甚至无意识的,例如孔子讲的“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常常是在特定文化传统中,经由漫长的训练、培育、修养,才能出现的。道德在心理上是人类所特有的理性凝聚的成果,这种“理性凝聚”对个体感性存在所起主宰、支配力量之强大,使康德称之为“绝对律令”,中国宋明理学则冠之曰“天理”“良知”。

可见,道德并非幸福。对个体来说,道德常常以与个体幸福(以快乐为根本基础)相冲突、对抗而展现,常常要求个体牺牲一己的幸福。它以超越甚或否定个体的感性幸福、快乐以至生命、生存而取得崇高的尊严地位。文天祥在监狱中曾写有表达宁死不屈的《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与康德“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一样,也是说人的道德之“浩然正气”可以与宇宙天地相比美相连接。它的崇高超出和超越了个体感性生命的存在,因此道德的本性特征与任何经验无干。幸福是美学问题,因为即使是心灵的“幸福”也包含感性因素如愉悦、满足在内。道德或伦理却非如此,它是研究人的行为准则及其“理性”依据。对个体来说,它并不管人的经验(苦乐、利害等)如何。

(摘编自李泽厚《哲学纲要》)

材料二:

传统道德典范教育,聚焦人性论、人道论和人格论的有序铺展,落脚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的系统推进,崇尚道德理想、讲求道德境界和完善道德人格,凸显中华民族共同道德情感和道德心理倾向,是儒释道法等百家皆重的文明传承方式,在中华传统道德观念演进谱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道德典范教育承载着文化与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功能。其主张从生到性的天赋人性,倡导通过持续不断的教育和学习,在生活世界中习得并践履道德。这主要是通过制定道德准则和价值规范来发挥作用。首先,注重立象尽意,借助具体人物事迹来化解道德规则的抽象性与形式性。《周易》有言,“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也就是说,言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表意,但不能尽达;要尽达,须依靠象。作为道德典范教育立象尽意的极致,《尚书》承继了炎黄文化的“道统”,比如《诗》惟见禹、汤、文、武,《易》备述五帝,《春秋》法文王,惟《尚书》首推尧舜。进而,需要得意忘象,强调树立道德典范绝非为了否定自我,而是通过情与理的互动交融,既化规则为德性,又立法度于德行,进而轨物范世。

中国传统社会以“心”作为人之为人的本质所在与内在意义世界。传统道德典范教育注重从性到心,注重外在规范与行为养成的传统,内在蕴含从性到心的思路取向。“心”是一个人修身立德的基础,也是为人处世的根本。所谓“以心观心”,就是要引导人比照道德典范从“心”的视角观照道心、自心和他心,进入道德意义世界,建构起中国传统社会人我关系的哲学基础;要以道德典范指引人在现实道德行为过程中从自心体悟道心、共情他心,建构出人的道德意义系统。以此往复,以尽心知性知天、天道人道合一,道德良心的自我约束和对天命的敬畏合一,不断勾连和充实道德意义世界和意义系统。

传统道德典范教育,是一个旨在走进心间、引导心向、润泽心灵,从心知行的道德教育过程。其集中指向人的实现和证成,通过对“全德”之“圣”、“仁德”之“明”、“大德”之“名”等道德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向往,将不同层面、不同方向、不同性质的教育榜样的理想人格和精神圭臬渗透到不同社会阶层,把外学与内省相结合、个别特殊感性呈现与普遍的道德理性相结合,进而在由内而外、推己及人的道德实践中,满足了人们追求美好人生、良善社会、国家大治的需要,助力提升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

(摘编自张溢木《传统道德典范教育的哲学意蕴》)

1.下列图示对材料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B.

C.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理性的凝聚

文档评论(0)

gtyzy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