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情感教育理论下的外语教学研究现状与展望.docx

情感教育理论下的外语教学研究现状与展望.docx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情感教育理论下的外语教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摘?要:情感教育理论强调关注人及人的情感,为外语教学及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对情感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国内外外语教学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表明在教学层面,可采用情境教学法、情趣教学法、非指导性教学法和谐教育法等以情感教育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有效地进行外语学习;在教学研究层面,外语教学研究呈现从静态分析向动态预测,从描述性推论向因果推断,从单模分析向多模态数据分析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情感教育理论;外语教学;人本主义;C.R.罗杰斯

一、引言

作为高等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外语教学应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把学生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统一起来,使外语教学真正服务于社会。价值塑造与个人情感关系紧密,个人情感会融入到价值塑造的整个过程之中。新时代的外语教学,须关注人的情感因素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1]。然而,当前仍有许多外语教师较多关注语言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情感教育的关注,并且较少系统地将情感教育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之中[2],情感教育理論的积极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有鉴于此,本文对情感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外语教学研究进行总结分析,旨在考察情感教育理论在当代外语教学中的借鉴与应用情况,以期为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外语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二、情感教育理论的核心内涵

早在约公元前336至264年,情感理论在西方兴起。学界一般认为,D.休谟(D.Hume)是现代意义上最早的情感理论专家之一。D.休谟以情感诠释道德,表明一个有着属人情感的人必然是一个有道德心的人[3]。在D.休谟的影响下,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情感理论不断发展,出现了“詹姆斯-朗格理论”,认为自主神经系统的不同唤起模式产生了不同的情感[4],进一步强调了情感的重要性。

情感教育理论强调情感是行动者在一定条件和情境中的情感,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同时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5]。这种倾向成为了情感教育理论鲜明特征之一。情感教育理论以人本主义视角为代表,强调个人体验,结合情感和认知来研究教育与学习。

情感教育理论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C.R.罗杰斯(C.R.Rogers),其代表作是1969年出版的《自由学习》。该书通过对自由学习的界定及在自由学习中情感作用的阐释,为情感教育理论奠定了基础,圈定了范围。C.R.罗杰斯认为人的认知活动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当情感因素受到压抑时,自我创造潜能就无法得到发展和实现[6],他因此主张以学生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为学习动力,把学生的需要、兴趣和潜能有机结合起来,以促进个体的完整发展和自我实现[7],以使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与情感投入同时发生。

C.R.罗杰斯在他的《自由学习》中,根据情感因素及创新能力发挥的程度,将学习者分为五种类型,包括先驱者、早期使用者、早期大多数、晚期大多数以及迟缓者。C.R.罗杰斯进而认为,一个自我实现的人更接近于先驱者,也就是对经验保持开放,能自由体验所有的情感和态度,并不断开辟新的感知现实和表现自我的途径。

因此,C.R.罗杰斯罗杰斯根据以上5类学习者的特点及产生的学习效果,将学习进一步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机械学习是一种缺乏动力的学习,死记硬背那些没有生气、枯燥乏味、对学生的发展无实际意义的知识。C.R.罗杰斯把传统的无意义的机械学习批判为“在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认为这种学习只是与学习者的某个部位(如大脑)有关,与完整的人无关。机械学习使学习者更容易成为晚期大多数和迟缓者,影响了学生创造力、情感和健康的发展。另一方面,意义学习是指把逻辑与感知、理智与情感、经验与意义结合在一起的学习。所谓意义学习就是在理解基础上进行的学习,它意味着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和整合[8]。C.R.罗杰斯认为意义学习促进学习者成为早期大多数、早期使用者和先驱者。

此外,1977年H.杜雷(H.Dulay)和M.波特(M.Burt)提出了情感过滤假说,80年代中期,S.D.克拉申(S.D.Krashen)进一步完善了情感过滤假说理论,丰富了情感教育的内涵,把情感教育与外语教学联系起来。情感过滤假说理论认为,人类的情感对语言的输入有一定的过滤作用,语言输入需要首先经过情感状态的过滤,才能真正被学习者摄入,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知识体系[9]。S.D.克拉申认为,二语习得中的情感因素包括动机、自信心和焦虑程度[10]。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会促进语言习得。在外语教学中,教师需要营造和谐轻松的气氛,降低学生的焦虑情绪,增强学生的自信。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情感教育理论具有确定的研究范围,但是把情感教育的作用仅仅局限于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很大程度的片面性。另外,偏重于无意识注意力的激发,缺乏深层次情感的研究,没有看到教育具有更深刻的本质内涵和更复杂的内在机制,这些都令这种理论发展具有局限性。但

文档评论(0)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信息技术指导,信息化类标书制作等,有20年相关工作经验。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11月15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