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答司马谏议书 》 (1).docx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答司马谏议书 》 (1).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季

课题

《答司马谏议书》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

2、理解文句意思,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3、体会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4、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领略文章骈散结合的行文特点,学习思虑周祥的说理艺术。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回顾历史,一些力图富国强兵的变法者往往遭到传统势力的阻挠,王安石也不例外。作为改革者的王安石与作为保守派的司马光是两股针锋相对的势力。他们都试图说服对方,实现自己的政冶主张。在这篇《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坚定的态度和明确的观点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司马光来信中的观点一一驳斥。

预习要求

熟读文本,翻译全篇。

2、概括段落大意。

3、了解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

三、学生展示

1、翻译全文、概括大意:

第一段:交代写信的缘由和目的。

第二段:针对司马光信中所指责的实施新法的弊端,逐一驳斥。

第三段:分析反对派对新法声势汹汹、怨恨、诽谤的原因,并表达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等保守思想的不满。

第四段:结束全文,说一些礼仪性的客套话。

2、写作背景

写作本文时王安石34岁,四年后(1058)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王安石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也毫不动摇退缩。他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他的文章中也有所呈现。如《游褒禅山记》就叙述了王安石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的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有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3、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号文。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学,不迷信古人,主张为文要“补于世”;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4、题目解说

①“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②“司马”,即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③“谏议”,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

④“书”,文体名;

⑤“答司马谏议书”,即“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四、质疑探究

1、作者在驳斥司马光的种种责难之前,为什么要先强调“名”“实”之理?

明确:“名”“实”相符,言之才能成理。司马光在来信中连用几个“孔子曰”,王安石在进行反驳之前,以“儒者”共认的要求“正名”为发端,将司马光所遵循的信条作为反驳他的依据。这样“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可以置论敌于无可回驳之地。另外,司马光对变法的指责是对事实的歪曲,因此王安石首先提出“名实”相符的论事原则,既把此番论争置于客观真理的轨道上,又显示了自身的光明磊落,也为后文的论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2、针对司马光的指责,作者是如何反驳的?

明确:反驳大致分为三步。第一步,先确立一个为“儒者”所公认的判定是非的原则,即名与实必须相符。这就是说,只要证明对方所加给新法的种种罪名与实际不相符,就可以从根本上驳倒对方。这是一个可以避免枝节纠缠而又强劲有力的驳论角度。第二步,将对方的长篇大论归纳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谤五个要点,为后文的具体批驳树立了明确的靶子。第三步,针对以上所归纳的五个要点逐一进行批驳,着重揭示这些指责名不副实的根本谬误,从而收到了切中要害、势如破竹的驳论效果。

3、王安石所推行的变法在实施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王安石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你觉得出现这种情形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明确:出现的情形:

天下——“怨谤”;众——“汹汹然”。

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王安石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根本原因是:新发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五、能力提升

1、作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本文中的哪些地方体现了王安石非凡的政治胆略?

明确:

①“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一句说明,改革前王安石就已经将这种情况洞明于心,却敢于挑战,体现了其非凡的胆略。

②“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一句,直斥当时朝中苟且偷安、不思进取、墨守成规的现象,不回避、不妥协、不遮掩,体现了其直言不讳的勇气。

③王安石明知寡不敌众,却“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④王安

文档评论(0)

K12精品教育资源分享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3月20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