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精品授课课件 6. 第六单元 情操与志趣 06 26 诗词五首.pptVIP

统编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精品授课课件 6. 第六单元 情操与志趣 06 26 诗词五首.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此词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根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春间,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作者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经历有关。(一)朗读《渔家傲》,感知音韵美。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二)译读,感知意境美。小组讨论,借助注释、工具书,并结合上下文语境翻译诗歌。漫天的云涛汹涌翻滚,雾气弥漫飘移,天快亮了,好像无数的船儿在舞动着风帆前进。我仿佛在梦中又回到了天帝居住的宫殿,听到天帝恳切地询问我将要回到哪里去。我回告天帝:我所走的路很漫长,天色已晚,前程遥远,难以到达。我学习作诗,空自写出惊人的诗句,又有什么用呢?(我要)像大鹏鸟那样乘风高飞。大风啊,不住地吹吧,把我的小船吹到海外仙山去吧!1.这首词的上阕提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是由哪些词连接起来的?该词提到了“天、云、雾、星河、千帆”。这些意象是由动词“接、连、转、舞”连接起来的。2.分析这首词的开篇有什么特点。词的开篇便有“黄河水,天上来,奔到海,不复回”之势,视野开阔,展开了一幅月夜星光图。作者置身其中,尽情欣赏。3.上阕洋溢着一种怎样的情调?上阕豪迈奔放,又洋溢着一派浪漫情调,把梦境描写得惟妙惟肖。令人称奇之余,又急待知道“我”是如何回答天帝的。4.“嗟”和“谩有”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嗟”字,生动地表现出作者彷徨、忧虑的神态。作者借此表达了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的情态。“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作者既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所用,有怀才不遇之感,又慨叹社会动乱,文章无用。5.作者有虽有才华却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她希望怎样解脱呢?作者巧妙化用《逍遥游》中的话,表示自己有大鹏高飞之志。她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现实生活。风不停地吹着,把她轻快的小舟吹到仙山去,让她过上那自由自在的生活。6.简要说说天帝的形象。天帝是一个慈祥温和的形象。7.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去?那是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她要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反映出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这首词,“梦归”是关键,全词写梦境,笼罩了一层浪漫主义的色彩。在风格上走豪放一路,为我们创造了开阔的意境。请同学们在课后细细品读李清照的梦,体会她的悲伤与痛苦,读懂她的所愿与祈求。1.基础型作业:背诵并默写此词。2.发展型作业:完成《七彩作业》中《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的相关习题。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历来有下面两种理解。你认为哪种理解好呢?为什么?①人溅泪惊心。②花鸟溅泪惊心。示例一:我认为①好。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人们往往用春天的繁花似锦、百鸟齐鸣来衬托心情的愉悦和欢畅,可是在这里,作者却因感时恨别见之而泣,闻之而恐,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伤。示例二:我认为②好。以花鸟拟人,花好似在落泪,鸟仿佛受到惊吓。感时恨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倍增其哀伤。两说虽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前者触景生情,后者移情于物,都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沉郁之情。4.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两句运用了借代、夸张的修辞手法。写战事使消息隔绝,作者久盼家人音信而不得的焦急心情,突出了家书之珍贵、难得,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激起了读者的共鸣。5.作者写这首诗时仅有45岁,却已生出“白发”,而且头发稀到“不胜簪”的地步。是什么使作者变成这样的?是“感时”“恨别”所致;是“国与家”共同的打击所致;是因为“艰难苦恨繁霜鬓”。诗的最后两句勾勒了一个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的形象。作者望春,并没有得到任何宽慰,却为“感时”“恨别”所困,心情沉郁痛苦。尽管作者这时才45岁,但因终日愁苦煎熬,频频搔发,头发愈来愈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作者选用搔发这一下意识的动作把满腔的愁情变得可见可感。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很自然地吸引读者进入诗的意境,产生共鸣。这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陶渊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真意”,也穿越时空的隧道,和杜甫进行了一次洞察灵魂的交流,通过对长安城内国破、草深等意象的刻画及对杜甫的特写,描绘了一个虽百花盛开、草木茂盛,但却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满目疮痍的惊心画面。我们透过作者的“眼泪”,看到了他忧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tan66040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