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2024年《望海潮》教案最新
《望海潮》教案最新1
教学目标:
1、体会词的音律美,感受词的意境美。
2、探究学习这词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诵读、讨论、分析、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宋代杭州的繁华富饶,增强民族自豪感,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同学们去过杭州吗?我(也没有去过。)我这里准备了两幅杭州风景的图片,大家欣赏
一下。(展示课件)
一千年前的杭州是什么样的?我这里没有图片了,我给大家准备了一幅文字图画,这就
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望海潮》,作者是北宋的柳永。(展示课件,板书课题、作者)
2、明确探究学习的目标。(展示课件)
3、介绍作者、背景,复习关于词的知识。展(示课件)
二、诵读课文,感知内容,体会意境。
1、初读课本,扫除字音障碍,词义、词的活用,分小组进行,小组成员互相核查。
2、再读课文,体会词的音韵美。(本词押a韵)。(指导学生齐读)
3、欣赏文字图画。(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能说出大体意思就要热情鼓励)
(1)哪些词语最能概括体现出杭州的特征?
形胜、繁华(板书)
2()作者具体写了哪些景物或场面表现这些特征?
(同学找出具体景物和场面,并作简要分析)景物场面
(3)这些景物给你什么印象?一个词(字)概括。
(美)景美(板书)(有类似的词语就可以)
(4)生活场面呢?
民乐官愉(板书)
(5)一个词概括。
人间天堂(板书)
(6)探讨最后一句,帮助加深理解全词感情,照应投赠之作,好景值得夸耀
祝愿早日回到京城。惊叹、赞美、羡慕的感情。(板书)
(7)带着感情再次诵读课文小结文字图画:这些景物和场面,就是诗词当中的意象,本词
借助意象所给人的美的情趣,所体现出来的欢乐愉快的情调,就是本词的意境。嗅觉们再来吟
一遍这首词,虽不一定摇头晃脑,内心一定要倾情投入,把词所体现的情调读出来,感受词
的意境美。(先自由读,再找一个同学范读)。
4、同学们读的已经相当不错了,换一种考直方式,前后四位同学一组,在词中找出一句你
们最欣赏的句子,借助想象和联想,用语言文字描绘出来,一人执笔,合作完成。
(1)找同学读
(2)小组之间交流
(3)贴到后黑板”合作探究展示台上。
5、学习探究艺术特色。作者为什么把这首词写得这么美?同学分析探讨,在课文中找到依
据并分析。
(1)抓住了最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2)先概括后具体,一句一景,从不同角度来写,写景有层次感。
(3)运用了比喻、夸张、铺排、点燃、动静结合等手法。
(4)用词特别准确。
作用:突出表现了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6、情感态度价值观:宋代已如此富有(投赠之词,多少有点夸大),应有民族自尊心和自
豪感。
7、小结课文。
三、布置作业:
1、找出二个用词准确的例句并分析。
2、课后练习第一题。
附:板书设计
望海潮柳永景美人惊叹杭形胜间民乐赞美州繁华天官愉堂羡慕
《望海潮》教案最新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柳永及他的词的创作成就。
2、鉴赏这首词并运用联想、想像的方法领略词的意境美。
3、学习本词中铺叙的表现手法。
二、学情分析:
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对古诗词的了解和积累,初步掌握分析标题,联系作者的生平
思想,品味意象,感受揣摩意境的等古诗词的赏方法,通过学习本诗,进一步巩固联想、想像
等欣赏古诗词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
赏这首词并运用联想、想像的方法领略词的意境美。
四、教学难点:
学习本词中铺叙的表现手法。
五、教学过程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