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高一语文同步高效课堂(统编版 必修下册).docx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高一语文同步高效课堂(统编版 必修下册).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温故知新、了解写作背景与儒家思想。

2.翻译、梳理文章内容,掌握文章结构思路与重点文言现象。

3.分析“志”的内容,探究孔子“哂由”“与点”的原因,理解孔子的思想。

4.探究“志”的内涵与独特价值,启发学生思考如何结合时代需求和个人特征确立自我志向,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分析“志”的内容,探究孔子“哂由”“与点”的原因,理解孔子的思想。

2.探究“志”的内涵与独特价值,启发学生思考如何结合时代需求和个人特征确立自我志向,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常言道:“志者,心之所也。”,每一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志向与理想。

同学们的志向与理想是什么呢?为什么你会立下这样的志向?你为实现它做了哪些努力?

2.同学们都谈了自己的志向理想,老师也看到了同学们的努力。那么你们知道在2500年前,也有一群师生像我们一样在“课上”各言其志吗?他们的志向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2500年前,听孔子与其弟各言其志。

二、学习任务

1.课前预习任务

结合课文注释,翻译文章。整理难点内容,小组互助解决,把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课上重点关注。

2.课中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温故知新,走进作者。

关于《论语》

“论”,编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语言的编纂。

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

关于孔子与其思想

孔子其人: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思想:道德思想: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提倡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

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耻下问、虚心请教,学与思相结合。

3.创作背景

春秋末期,礼崩乐坏,诸侯争相称霸,战乱不断,人民流离失所。面对这种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孔子试图用自己以“礼”“仁”为核心的政治主张来稳定社会秩序,救民众于水火之中。他周游列国,希望找到机会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却四处碰壁。他还创办私学,广收门徒,致力教育工作。

本文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

说明:本任务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回顾初中所学,回忆有关孔子与儒家思想的知识,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解决新知的能力,学会融会贯通,把所学知识联系起来。

学习任务二:梳理重点文言现象,理清思路。

一.预习检查,梳理重点文言现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译文:子路(由)、曾晳(点)、冉有(求)、公西华(赤)侍奉(孔子)而坐。

1.四子排序的依据是什么?(年龄)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仲由字子路,少孔子九岁;

冉求字子有,少孔子二十九岁;

公西赤字子华,少孔子四十二岁;

曾点字皙,年龄不详;其子曾参少孔子四十六岁。

体现儒家思想的“长幼尊卑有序”思想。

2.子路(由)、曾晳(点)、冉有(求)、公西华(赤)

文化常识: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

??1.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

?2.字,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一般由长辈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jī)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的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有两种情况:①“名”和“字”词义相近或“字”是对“名”的进一步阐述。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原”是宽阔平坦的意思;②“名”和“字”意思相反,例如,曾点,字皙。后人取字,通常是以两个字为“字”,例如,诸葛亮,字孔明。古人通常在表示对对方的尊敬时称自己的名,表示自己谦卑时也称自己的名。如“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籍”就是项羽自呼己名,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3.号,除了名和字之外,古人还有号(又称别字)。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古时,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号。

???号和名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号可以有两个字的,也可以有三个以上字的。例如:陆游,号放翁;陶潜,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字数多的别号有时可以压缩为两个字,如苏东坡。此外,有人认为称别人的字、号还不够尊敬,于是就以其官职、籍贯来称呼,如称杜甫为杜工部,称柳宗元为柳河

文档评论(0)

丝路文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期货从业人员资格证持证人

专注于初高中教育,具备各个年级、各个学科课件、试卷、升学资料。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11月19日上传了期货从业人员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