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25年司法考试法制史重点章节复习笔记与解析全攻略.docx

2025年司法考试法制史重点章节复习笔记与解析全攻略.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司法考试《法制史》第一章复习笔记(7)

?汉代法制

(一)汉代文帝、景帝废肉刑

1.背景:西汉建立后,重视总結秦亡教训。汉文帝時鉴于当時继续沿用黥、劓、斩左右趾等肉刑,不利于政权的稳固,开始考虑改革肉刑。

2.导火线:缇萦上书救父

文帝开始刑罚改革的直接起因是在文帝十三年,齐太仓令获罪当施黥刑,其小女缇萦上书祈求将自已没官為奴,替父赎罪,并指出肉刑制度断绝犯人自新之路的严重问題。文帝為之所动,下令废除肉刑。

3.刑制改革的内容。

(1)文帝:

①黥刑改為髡钳城旦舂(去发颈部系铁圈服苦役五年);

②劓刑改為笞三百;

③斩左趾改為笞五百;

④斩右趾改為弃市死刑。

(2)景帝:

①笞三百改為笞二百;

②笞五百改為笞三百。

《箠令》,规定笞杖尺寸,以竹板制成,削平竹节,以及行刑不得换人等,使得刑制改革向前迈了一大步。

4.刑制改革的意义。

文帝、景帝時期的刑制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為結束奴隶制肉刑制度,建立封建刑罚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础。尽管这次改革尚有缺陷,但同周秦時期广泛使用肉刑相比,无疑是历史性的进步,在法制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汉律的儒家化

1.上請

汉高祖刘邦七年下诏:“郎中有罪耐以上,請之。”既通过請示皇帝給有罪贵族官僚某些优待。其后,宣帝、平帝相继规定上請制度,几百石以上官吏、公候及子孙犯罪,均可以享有“上請”优待。东汉時“上請”合用面越来越宽,遂成為官贵的一项普遍特权,从徒刑二年到死刑都可以合用。

(关键詞记忆:汉高祖;东汉)

2.恤刑

统治者以“為政以仁”相标榜,强调贯彻儒家矜老恤幼的恤刑思想。年80岁以上的老人,8岁如下的幼童,以及怀孕未产的妇女、老师、侏儒等,在有罪监禁期间,予以不戴刑具的优待。老人幼童及连坐妇女,除犯大逆不道诏书指明追捕的犯罪外,一律不再拘捕监禁。

3.亲亲得相首匿

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是汉宣帝時期确立的。主张亲属间首谋藏匿犯罪可以不负刑事责任。来源于儒家“父為子隐,子為父隐,直在其中”的理论,对卑幼亲属首匿尊長亲属的犯罪行為,不追究刑事责任。尊長亲属首匿卑幼亲属,罪应处死的,可上請皇帝宽贷。法律敎育网

(关键詞记忆:汉宣帝;儒家;卑幼藏尊長不负刑责;尊長藏卑幼有条件的负刑责。)

(三)司法制度

1.司法机关

(1)汉承秦制,廷尉仍是中央司法長官。郡守為地方行政長官也是当地司法長官,负责全郡案件审理;县令兼理本县司法,负责全县审判工作;基层设乡里组织,负责当地治安与调解工作。

(2)汉代時期御史大夫(西汉)、御史中丞(东汉),负责法律监督。汉武帝后来设置司隶校尉,监督中央百官与京师地方司法官吏;刺史,专司各地行政与法律监督之职。

2.《春秋》决狱。

“春秋决狱”是法律儒家化在司法领域的反应。其特点是根据《春秋》等儒家经典著作审理案件,而不仅仅根据汉律。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篇中对“春秋决狱”作了讲解:“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可見其要旨是:必须根据案情事实,追究行為人的动机;动机邪恶者虽然犯罪未遂也不免刑责;首恶者从重惩办;主观上无恶念者从轻处理。这里强调审断時应重视行為人在案情中的主观动机,在着重考察动机的同步,还要根据事实,分别首犯、从犯和已遂、未遂。

《盐铁论》中认為:“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春秋》决狱实行“论心定罪”原则,如犯罪人主观动机符合儒家“忠”“孝”精神,虽然其行為构成社会危害,也可以减免刑事惩罚。相反,犯罪人主观动机严重违反儒家倡导的精神,虽然没有导致严重危害后果,也要认定犯罪予以严惩。

以《春秋》经义决狱為司法原则,对老式的司法和审判是一种积极的补充。不过,假如专以主观动机“心”、“志”的“善恶”,判断有罪无罪或罪行轻重,也往往会成為司法官吏主观臆断和陷害无辜的口实,在某种程度上為司法擅断提供了根据。

(关键詞记忆:董仲舒;儒家化;论心定罪)

(2)“秋冬行刑”。

汉代对死刑的执行,实行“秋冬行刑”制度。汉统治者根据“天人感应”理论,规定春、夏不得执行死刑。除谋反大逆等“决不待時”者外,一般死刑犯须在秋天霜降后来、冬至此前执行。秋冬行刑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唐律规定“立春后不决死刑”,明清律中的“秋审”制度亦溯源于此。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9****17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