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绘画的诞生(落笔)教学设计-高中美术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绘画.docx

11绘画的诞生(落笔)教学设计-高中美术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绘画.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第一课:绘画的诞生(落笔)

教科书

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绘画(选择性必修1)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19年7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点、线、面作为绘画基本元素的核心作用,掌握其在不同绘画形式中的表现方式。

分析线条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独特价值,如“骨法用笔”与“气韵生动”的审美内涵。

尝试运用线描技法完成一幅以点线面为主题的创作,体验笔墨情趣。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中西绘画作品(如甲骨文与西方涂鸦艺术),探讨线条的文化差异。

结合名画赏析(如《朝元仙仗图》《泼墨仙人图》),理解线条的虚实、疏密与情感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中国绘画“书画同源”的文化传承,增强民族艺术认同感。

激发对日常生活中的点线面元素的观察与创作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点线面在绘画中的功能与表现,中国画线条的审美特征。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骨法用笔”的哲学内涵,并转化为实践创作。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5

导入

一、展示甲骨文符号与涂鸦艺术图片,提问:“这些图形如何体现人类最早的绘画本能?”。

二、播放短视频《汉字的艺术:甲骨文中的绘画基因》(B站/央视纪录片,时长5分钟,展示甲骨文与绘画的关联。)。

25

新课

讲授

一、知识点1:点线面的基本功能

分析新印象派点彩画法与张光宇《大闹天宫》中的块面设计,讨论点线面的视觉调和作用。

活动一:通过小组形式对印象派画家点彩进行讨论研究。

教师总结,乔治·修拉的《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点的虚实对比。

引导理解乔治·修拉用微小的笔触画在画面上,形成了精密排列的小圆点,这些“点”的虚实对比,靠观赏者眼睛的自然调和,使画面达到和谐、鲜明的效果。

活动二:对《大闹天空》中的块面设计进行讨论。学生进行自由讨论

学生交流、讨论、鉴赏张光宇先生为《大闹天宫》设计的美猴王形象手稿。

《大闹天宫》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1961—1964年制作的一部彩色动画长片,它作为中国动画片的经典影响了几代人,是中国动画史上的丰碑之作。其中张光宇先生为《大闹天宫》设计的美猴王形象手稿中,孙悟空这个具有猴的特征、神的威力、人的感情,中国式的神话英雄,生动地再现于银幕上。其实设计之初,孙悟空的手稿几经修改,通过原始图片的对比,可以看到,虽然脸部的“桃心”设计进行了简化,但借助“点,线,面”元素的艺术处理,别出心裁的表现构思,最终版的孙悟空形象处处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美感,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也得到了完美结合。《大闹天宫》作为张光宇先生的设计收官之作,为中国动画片赢得了国际声誉,直到今天也依然生动感人。作为动画形象孙悟空的桃心脸形象,也成为之后众多动画片中孙悟空形象创作的范本。

二、知识点2:线条的文化表达

对比北宋武宗元《朝元仙仗图》(长线流畅)与毕加索《骆驼》(抽象线条),总结中西线条的差异。

体会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线作为限定物象的轮廓,以突出不同形式效果和结构特点。

引导理解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描绘了去往朝谒天上的最高统治者时的队仗行列。画家以流利的长线条描绘此图,仙女的丰姿栩栩如生,表情生动。中国的线描注重节奏和韵律的表现,既表现物象外观,也表现内部运动,追求的是“一种形线美,节奏美,和姿态美”。

会巴勃罗·毕加索的《骆驼》,线分割图形的各个部分,变形和联想,以突出不同形式效果和结构特点。

学生理解毕加索用极简的线条,分割着图形的各个部分,画面中骆驼后腿和驼峰的轮廓线与头部、前腿的变形线条相得益彰。无论线条在画面上切割、分隔、交叉、圈围……经过系统的组合,都可以表现出令人惊叹的效果。

三、欣赏吴冠中先生的《长城》,体会点,线,面的应用。

通过真实长城的对比和吴冠中先生的创作自述,学生体会《长城》作品里中华民族灵活、变通的思维特征和点,线,面元素的创作意图。山体的线,在脉络走向上迂回曲折,或伏或腾,或跳或转,表现出粗细、疏密、浓淡等变化,体现出的方向感、力度感、形象感;沟壑的面,纵横交错,不同的墨色笔触,相得益彰;山体的点,烽火台的点,体现节奏的韵律。点,线,面就是这样经过艺术家的组合,在绘画作品中表现非凡的魅力。

四、结合谢赫“六法”,解析中国画“骨法用笔”与“应物象形”的美学思想。

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骨法用笔”与“应物象形”共同构成中国画“形神兼备”的审美理想。前者以线条的力量支撑物象结构,后者以造型的真实性为基础,二者结合方能实现“气韵生动”的最高目标。

这两条法则既继承了汉代以来“以线造型”的传统(如顾恺之“高古游丝描”),又在后

文档评论(0)

zxul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