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生命科学一站式供应商
文献解析|血小板膜包裹的AlterbrassiceneA纳米粒
子通过抑制NF-κBP65磷酸化阻止主动脉瓣钙化
一、引言
主动脉瓣钙化(CalcificAorticValveDisease,CAVD)是一种日益普遍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成为导致心
血管死亡和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CAVD的病理生理过程涉及瓣膜纤维钙化和主动脉瓣间质细胞(ValveInterstitialCells,VICs)中成
骨和成纤维活动的增强。尽管近年来对CAVD的研究不断深入,但针对其发病机制的有效临床药物仍然匮乏。因此,探索新的治疗方法
以阻止瓣膜钙化进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近期,一项由某研究团队开展的研究揭示了血小板膜包裹的AlterbrassiceneA(ABA)纳米粒子在抑制主动脉瓣钙化方面的潜力。
这项研究不仅为CAVD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还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NF-κB信号通路在CAVD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理解。以下是对该
研究的详细解析。
二、研究方法
1.细胞模型的建立
为了深入研究CAVD的发病机制,研究团队首先建立了永生化人主动脉瓣间质细胞(immortalhumanvalveinterstitialcells,
im-hVICs)模型。通过pGMLV-SV40T-puro慢病毒感染,研究团队成功获得了具有稳定增殖能力的im-hVICs,为后续的实验提供了
可靠的细胞来源。
2.钙化评估与化合物筛选
为了评估不同化合物对im-hVICs钙化的影响,研究团队采用了茜素红染色和Westernblotting等方法。在筛选过程中,他们发现
了一种具有潜在治疗功能的天然化合物——AlterbrassiceneA(ABA)。ABA是一种来源于自然界的二萜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
3.RNA测序与分子对接
为了深入了解ABA的作用机制,研究团队进行了RNA测序,以识别ABA的潜在靶点。测序结果显示,ABA能够显著影响NF-κB
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进一步地,分子对接实验揭示了ABA能够与NF-κB信号通路中的关键蛋白RelA(P65)结合。这一发现为
ABA抑制CAVD提供了分子层面的解释。
上海优宁维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向正向善向上
生命科学一站式供应商
4.纳米粒子的制备与表征
为了提高ABA的生物利用度和靶向性,研究团队采用了血小板膜包裹技术,制备了血小板膜包裹的ABA纳米粒子(Platelet
membrane-coatednanoparticleofABA,PNP-ABA)。通过IBIDI泵等实验手段,他们评估了PNP-ABA的粘附能力和稳定性,为后
续的动物实验奠定了基础。
5.动物实验与体内研究
为了验证PNP-ABA在体内的治疗效果,研究团队采用了小鼠钢丝诱导主动脉瓣狭窄模型进行体内研究。实验结果显示,PNP-ABA
能够显著减轻小鼠主动脉瓣的钙化程度,进一步证实了其在CAVD治疗中的潜力。
三、研究结果
1.ABA抑制VICs钙化
研究团队发现,在成骨诱导条件下,ABA能够显著减少人VICs的钙化程度。这一作用是通过抑制NF-κBP65的磷酸化来实现的。
ABA处理后的VICs中,Runx2和BMP2等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表明ABA能够抑制VICs的成骨分化。
2.ABA与P65蛋白的结合
分子对接实验结果显示,ABA能够与P65蛋白的特定区域结合,从而阻止其磷酸化和核转位。这一发现揭示了ABA抑制NF-κB信
号通路的分子机制。
3.PNP-ABA的体内治疗效果
在小鼠钢丝诱导主动脉瓣狭窄模型中,PNP-ABA能够显著减轻主动脉瓣的钙化程度。这一结果表明,PNP-ABA在体内同样具有抑
制瓣膜钙化的作用。此外,PNP-ABA还表现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稳定性,为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提供了保障。
上海优宁维生物科技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探索罕见颅颌面畸形的发病机制与治疗靶点——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颅颌面科.pdf
- 文献解析 N6-methyladenosine诱导的circ1662通过加速YAP1核定位促进结直肠癌转移.pdf
- 文献解析 NAD+-Boosting疗法通过刺激新型运动因子Fndc5 Irisin缓解非酒精性脂肪肝病.pdf
- 文献解析 RACK1通过稳定Nanog促进人肝细胞癌干细胞自我更新和耐药的研究.pdf
- 文献解析 Sorafenib通过阻断LOXL2介导的血管化抑制后纵韧带骨化.pdf
- 文献解析 TMPRSS2作为索氏梭菌出血毒素TcsH的肠上皮受体研究.pdf
- 文献解析 Trim31在脂肪性肝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潜在治疗靶点研究.pdf
- 文献解析 陈永恒教授团队发表关于p53介导线粒体凋亡机制的原创性研究成果.pdf
- 文献解析 穿孔素(Perforin)Perforin-2在交叉呈递树突细胞中的内吞逃逸作用.pdf
- 文献解析 蛋白质组学分析揭示多组织中鳞状细胞癌和腺癌的关键区别.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