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摘要
摘要
交叉分类是个体在进行自我和群体关系判断时,同时在两个甚至更多维度上
进行社会分类的认知过程,其对个体刻板印象的影响是当代社会心理学关注的问
题之一。而镜头理论下感知者如何运用交叉分类对个体进行刻板化认知对当前的
研究来说还是一个有待探究的问题。研究表明,交叉分类对刻板印象产生影响,
但对于如何运用镜头理论来分析交叉分类对刻板印象的研究却十分有限。镜头理
论描述了感知者在对他人进行分类时使用一系列特定模式的心理机制,即头脑中
的“镜头”,这些镜头的选择受感知者的个人特征和社会背景的影响。在理解交
叉分类对感知者目标的刻板印象的影响时,研究者倾向于使用两种维度,即优势
维度和整合维度,然而,这两种维度在拟合数据时显得过于受限。而划分维度可
用于调和研究文献中的矛盾结果,并且可证伪。同时,在刻板印象中,内隐刻板
印象不易被察觉却更容易反映出人们的真实想法。因此,本研究从划分维度的角
度来探究交叉分类对内隐刻板印象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人们对镜头
理论运用的认识,为镜头理论下的交叉内隐刻板印象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依据。
研究一共分为两个部分。首先,实验1A采用了2(IAT类型:性别IAT,年
IAT)×2(++)×2(
龄性别配对:男性理科女性文科,男性文科女性理科年龄配对:
老年理科+年轻文科,老年文科+年轻理科)的被试内设计,目的在于探究性别和
年龄IAT任务下,启动不同的单一镜头(性别,年龄)对感知者内隐刻板印象的影
响。结果表明:存在性别和年龄刻板印象,即“男性理科、女性文科”、“老
年理科、年轻文科”联系起来的速度比相反的配对快。当启动性别镜头时,
与年龄刻板印象的反应时相比,被试性别刻板印象的反应时更快;当启动年龄镜
头时,与性别刻板印象的反应时相比,被试年龄刻板印象的反应时更快。实验
1B同样采用了2(IAT类型:性别IAT,社会阶层IAT)×2(性别配对:男性工作+
女性家务,女性工作+男性家务)×2(社会阶层配对:高社会阶层家务+低社会阶层
+)
工作,低社会阶层家务高社会阶层工作的被试内设计,目的在于从社会线索对
实验1A的再次验证,即在性别和社会阶层联合IAT任务下,探讨单一镜头匹配
如何影响感知者对目标刺激的内隐刻板印象。结果表明:存在性别和社会阶层
刻板印象,即“男性工作、女性家务”、“高阶层工作、低阶层家务”联
系起来的速度比相反的配对快。当启动社会阶层镜头时,与性别刻板印象的
反应时相比,被试社会阶层刻板印象的反应时更快;当启动性别镜头时,与社会
阶层刻板印象的反应时相比,被试性别刻板印象的反应时更快。
I
摘要
研究二在研究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感知者除了使用单一镜头观察目标个
体外,是否也会使用多个镜头(交叉镜头)观察目标个体。采用了3(IAT类型:社
IATIATIAT)×2(/+/
会阶层,性别,交叉配对类型:低阶层女性家务高阶层男性
工作,低阶层/女性工作+高阶层/男性家务)的被试内实验设计,目的在于揭示多
个镜头匹配任务中对感知者目标内隐刻板印象的影响。研究二的结果表明,当感
知者使用交叉镜头时,“低阶层女性—家务”以及“高阶层男性—工作”联系起
来的速度比相反的情况快,且交叉刻板印象的反应时在交叉镜头条件下快于单一
镜头下的性别和社会阶层刻板印象反应时。
综上所述,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不同镜头的启动下,交叉分类会影响感知者的内隐刻板印象。感知者存
在性别和年龄刻板印象。在年龄镜头下则会强化年龄刻板印象从而抑制性别刻板
印象;在性别镜头下则相反。
(2)感知者存在性别和社会阶层刻板印象。在性别镜头下则会强化性别刻板
印象从而抑制社会阶层刻板印象;在社会阶层镜头下则相反。
(3)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印度安全多元化战略研究.pdf
- 阿兹海默症预防科普插画设计.pdf
- 陈与义近体诗研究.pdf
- 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叙事策略研究——兼论个人作品《庆阳绌绌》.pdf
- 风险偏好、资产专用性与美国中东盟友对华政策研究--以土耳其和沙特阿拉伯为例.pdf
- 高三生物学复习课中提高学生科学思维的行动研究——基于SOLO分类理论.pdf
- 高中地理单元教学设计研究--以“产业区位因素”为例.pdf
- 高中生“解三角形”学习中常见错误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pdf
- 高中数学教材“函数”中的数学文化比较研究--以人教A版、北师大版和湘教版为例.pdf
- 高中数学学习的过程评价,增值评价和结果评价及其相依性--以“概率与统计”模块为例.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