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六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六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6-

第1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树干液流是植物体内由于叶片失水,从而引起水分通过木质部运输到叶片的过程,它是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流路径中一个关键的链接,承接了浩大的地下根系所吸取、汇合的土壤水,打算了整个树冠的蒸腾量,可反映植物体内的水分传输状况。下图为某山地云杉林树干液流密度日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植物体内的树干液流形成的主要促动环节是()

A.降水 B.下渗

C.蒸发 D.蒸腾

2.树干液流密度呈周期性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云层厚度 B.土壤黏性

C.温度凹凸 D.太阳辐射

3.该山地可能是()

A.天山 B.太行山

C.长白山 D.阿尔卑斯山

解析:第1题,树干液流是植物体内由于叶片失水引起水分通过木质部运输到叶片的过程,叶片失水主要的促动环节就是植物蒸腾。故选D。第2题,如图所示,树干液流密度呈明显的昼夜周期性变化、且在不同天气状况下白昼的差异也较大,可知其受太阳辐射影响显著;其变化虽与温度变化也有关,但图示表明树干液流夜间的稳定变化与温度的实际波动变化不全都,可见太阳辐射更符合题意。故选D。第3题,依据图中北京时间提示,该地比北京时间晚2小时左右的时差,可推断该山地为天山。故选A。

答案:1.D2.D3.A

中高纬度湖泊水体的温度、溶解氧等物理性质具有明显的垂直差异和季节变化,湖水中的溶解氧来源于大气和水草、水藻的光合作用。下图示意美国北部湖泊夏季和冬季的变化。据此完成4~5题。

4.相对于其他季节,夏季湖泊均温层内含氧量急剧削减,主要缘由是()

A.水温上升,水中溶解氧逃逸

B.细菌分解有机物加快

C.与上层水体交换加剧

D.鱼类呼吸消耗增多

5.冬季,与有冰掩盖但无雪掩盖的湖泊相比,冰面有厚雪掩盖的湖泊鱼类更简洁死亡,其缘由可能是()

A.湖水中没有光合作用 B.水温更低

C.湖水分层现象消逝 D.水温偏高

解析:第4题,夏季变温层的水温高于均温层,水中溶解氧远远高于均温层,A错误;夏季均温层水温上升,细菌分解有机物速度加快,使得消耗的氧含量增加,B正确;均温层与上层水体交换加剧会使得均温层内含氧量增加,C错误;夏季,鱼类主要集中在变温层内,对均温层的含氧量变化影响小,D错误。故选B。第5题,冬季,冰面有厚雪掩盖的湖泊,冰雪对太阳辐射有猛烈的反射作用,使得到达湖泊的光热资源少,抑制了湖泊中植物的光合作用,湖泊中含氧量削减,鱼类更简洁死亡,A正确;有冰雪掩盖的湖泊,冰层阻挡空气与湖泊热量的交换,使得湖泊内温度更高,B错误;冬季湖水上下的温度、含氧量等方面有差异,湖水分层现象照旧存在,C错误;冬季湖泊的水温远远低于夏季湖泊水温,因此不行能是水温偏高导致的鱼类死亡,D错误。故选A。

答案:4.B5.A

土壤中排放的CO2主要来自生物残体分解和根系呼吸。受人类干扰,我国东北某山植被群落发生了逆行演替:红松阔叶林→阔叶杂木林→白桦林→灌木林→草本。下图示意该山不同演替阶段植被群落8月份土壤CO2排放量时间变化。据此完成6~8题。

6.该山植被群落从红松阔叶林向草本逆行演替过程中()

A.草本物种数渐渐增加 B.植被掩盖率渐渐下降

C.地上生物量渐渐削减 D.群落内光照渐渐减弱

7.该时段土壤CO2排放量受土壤温度影响最小的森林群落是()

A.红松阔叶林 B.阔叶杂木林

C.白桦林 D.灌木林

8.下列因素中,与图中土壤CO2排放量的时空变化相关性最小的是()

A.土壤微生物 B.地下生物量

C.表层凋落物 D.土壤含水量

解析:第6题,该山植被群落从红松阔叶林向草本逆行演替过程中,草本植物是在林木树种之后消灭的,并非渐渐增加,植被掩盖率也不是渐渐下降;但从红松阔叶林向草本逆行演替过程中,地上生物量渐渐削减,群落内因地上生物量的削减,光照渐渐增加。选C。第7题,图中曲线显示,该时段红松阔叶林随时间变化,土壤CO2排放通量变化不大,因此红松阔叶林受土壤温度影响最小,选A。第8题,土壤CO2排放量与生物有关,而与土壤的含水量关联度相对较小,选D。

答案:6.C7.A8.D

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主要缘由是地下水位超过了临界水位和猛烈的自然蒸发作用,使得含有盐分的地下水沿土壤毛细管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滞留在土壤表层。随着地上生物量的增加(绿色掩盖的密度增加),土壤表层的可溶性盐分渐渐减小。下图为甘肃秦王川地区不同绿色掩盖下土壤盐分垂直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9~11题。

9.4~7月间,该地表层土壤盐分的变化主要是由于()

A.地上生物量增加,根系吸取盐分多

B.地上生物量增加,抑制水盐上升

C.大气降水增多,淋溶作用强

D.浇灌用水量增加,地下水位上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写作定制、方案定制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专注地铁、铁路、市政领域安全管理资料的定制、修改及润色,本人已有7年专业领域工作经验,可承接安全方案、安全培训、安全交底、贯标外审、公路一级达标审核及安全生产许可证延期资料编制等工作,欢迎大家咨询~

认证主体天津析木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IP属地天津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120102MADGNL0R9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