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24_2025学年高中语文期末测试卷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下册.doc

2024_2025学年高中语文期末测试卷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下册.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12-

期末测试卷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习近平指出,“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气、向善的力气。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奇特崇高的道德境地,我们的民族就永久布满期望”。在不断增加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宏大复兴的进程中,培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善文化,推动社会向上向善力气的形成,是国有德而兴、人有德而立的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性构建与推动是通过善文化在个人—家庭—社会的内化与践行。善是人之为人之本。孟子作为传统善文化的奠基者及推动者,提出了“四端说”,他强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初,性本善”是中国人启蒙教育及习成做人的基本认知,体悟并践行“良知”是个体道德修为的基础。

善是“知行合一”的根本要求。中国传统善文化要求“仁者爱人”,要“泛爱众”;行为上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能做到“民胞物与”,以实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为追求。仁爱主义是集体主义的基础,与邻为善,互利共生,构成了交往的和平主义价值理念。仁爱主义、集体主义、和平主义是善文化谋求人类共同生存、命运一体的道德价值观。

善的培育、实践的第一场所在家庭。中国传统善文化培育与践行的根本是家国一体,“孝”“忠”合一。儒家认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是德之本、教之源。对父母、先祖的爱、养、畏、敬,及对兄长的敬重、友爱,是孝悌文化的基础。要将感恩、敬畏、奉献、责任等基本道德意识,情感,价值作为家教、家风的内涵培育下一代,谋求个人善行与社会善行在价值观上的一体性,追求与实现家庭之善和国家之善在道德践行上的全都性。

善是人实现“天人合一”、追求永恒的信念维系。中国在文明的“轴心”时代,已经奠基了天、地、人是同源相生,同道相存,同场相在的共同体的信念。所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其中的“道”“天(理)”往往与人的善心、良心相通相连。儒家认为,良知即天理。在现实生活中,《周易》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佛教的因果报应论,道教的“承负”果报论等使中国人有了善恶报应的善信念观,致力于在现实社会谋求“立德”、成就“不朽”。千百年来,善成为中国人成进步展的立身之基、修身之要,追求永恒的信念维系。《大学》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的根本是觉悟善性、实践善性。

中国传统善文化的构建与普遍性、持续性传播和承继,促进并形成了中国人向善的自觉性,奠基起中华民族的善文化基因、精神基因、信仰基因,成为民族向上、向善的力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营造社会善文化的良好氛围,构筑社会善的规范体系,培育社会善的信念,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向善的力气,是当前中国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中华优秀传统善文化中吸取有益的成分,将民族善文化基因进展连续,是增加文化自信,提高社会软实力的重要方面。

(摘编自王永智《形成向上向善

的力气》,有删改)

材料二:

何谓教育?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中国古人早就指明白教育的基本方式和目的:以身作则,使其向善。到了近代,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这话一方面确定了人的价值、教育的价值,同时点出了人性与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教育要留意滋养“人性”,抑制其动物性,尤其是“恶”的成分。

“人之初,性本善”抑或“性本恶”的争论在我国已连续了数千年,但一个显而易见的现实是:在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难免从各种渠道浸染到“恶”的因子,以校园凌辱为代表的各类发生在青少年学生中的涉暴行为,便是这种“恶”的因子滋长和外溢的结果。鉴于未成年人年幼无知,当其做出恶行后,不少人都会选择去责备其家长,认为问题孩子背后必定有问题家长。这种推断虽显武断,有的家长也会感到委屈,但家长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责任人,孩子犯了错,不首先责备他们又该责备谁?

教育焦虑是当下众多中国家长的共通心情,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状是,不少家长焦虑的重点是孩子的学业成绩:考了多少分,报了多少个培训班,如何一步步跻身名校……为此,他们不惜花费巨资、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给孩子争取各种机会。

我们会发觉,一些家长张口闭口“为了孩子好”,但他们所谓的“好”,更多的是期望孩子在学校考个好成绩、一步步考上好大学,毕业后找个好工作、好对象,却忽视了“好”字最基本的内涵:让孩子成为一个好人,成为一个拥有和善、正直、勇敢等优良品质的人。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固然是培育各类人才,但成为人才的前提是首先要成为“人”。我们常说“立德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5****764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