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两千多年前,老子、庄子主张“无为而无不为”。今天,我们主张在“可为时代”做“有为青年”。如何看待“为”与“不为”?国学大师季羡林的《有为有不为》将为我们拨开迷雾,指点迷津。
有为有不为季羡林
学习目标1.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学会面对生活中的善与恶。3.体会作者平实质朴的语言风格。
基础夯实——作家作品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齐奘,山东临清人。学者、作家、翻译家。“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季羡林
基础夯实——写作背景作者曾见冰心老人为别人题座右铭:“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他觉得言简意赅,寻味无穷。于是特写两篇短文,对“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加以诠释。本文就是两篇短文中的后一篇。
掌握下列字音字形基础夯实——字词过关诉诸()屈膝()贰臣()笼统()轮廓()得逞()制裁()毅然()溃于蚁穴()chěngkuòkuìzhūxīèrlónɡcáiyì
2.掌握下列重点词语的意思。基础夯实——字词过关诉诸:把想说的话说给(别人)。贰臣:指在前一朝代做了官,投降后一朝代又做官的人。笼统:缺乏具体分析,不明确;含混。迷途知返:比喻觉察到犯了错误而知道改正。大逆不道:指罪孽深重,严重破坏固有秩序的行为。
层次划分第一部分(1—2):第二部分(3—7):第三部分(8):解释什么是“有为”“有不为”,并指出“有为”“有不为”的关键是“应该”。具体论证观点。(3-6)善恶有大小之别,应该不应该也有大小之分。(7)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回扣题目,号召人们“有为”“有不为”,“为”错了就回头。整体阅读
整体阅读结尾归纳中心论点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是怎样提出的?
重点研讨1.作者是从什么角度入手阐述“有为有不为”的道理的?有什么作用?作者是从“善”与“恶”的大小入手阐明道理的。作用:深入浅出地告诉读者只要能分清是非善恶,自然明白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也就自然明白什么是有为有不为的道理。
重点研讨2.本文是如何论述“大小善”和“大小恶”的区别的?①作者引用古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话,指出善恶有大小之别。②接下来,先举公共汽车上让座的事例,并通过对比,指出什么是“小善”,什么是“小恶”(重点讲“小恶”);③再举文天祥高赋《正气歌》从容就义的“大善”的事例;④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阐述了自己对“大小善”“大小恶”的理解。
重点研讨3.“大小善”与“大小恶”有什么联系?常行小善可修为大善;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小恶不改会发展成大恶。
重点研讨4.第③段:中国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可见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应该不应该也是有大小之别的,并不是都在一个水平上。这一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引用论证引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论述应该不应该和善恶一样,也是有大小之别的。
重点研讨5.小恶、小善,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比如,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能让,算是小善;这一句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举例论证举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的例子,有力而鲜明地论证了有什么是小善和什么是小恶。
重点研讨5.第④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并分析有什么作用?对比论证将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和一看到有老人或病人上车就立即装出闭目养神的样子的人进行对比,有力而鲜明地论证了有什么是小善和什么是小恶。
重点研讨6.第⑦段中引用俗话“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道理论证形象地证明了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比喻论证
重点研讨7.本文题目是《有为有不为》但文中却用大量的笔墨谈论“善”与的大小,是否离题?谈谈你的看法。不离题。因为能分清是非善恶,就会分清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即什么是“有为”,什么是“有不为”。从根本上来讲,还是为论证题目“有为有不为”服务的。
课堂小结阐明含义:“为”与“不为”的含义论证过程表达观点: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有为有不为明是非有原则守底线分论点一: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应该不应该也是有大小之别的,并不是都在一个水平上分论点二: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
当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诵读(1)《泊秦淮》《贾生》 课件 (共30张PPT).pptx
- 七下23 “蛟龙”探海 课件(共29张PPT).pptx
- 八下10《小石潭记》课件(共40张PPT).ppt
- 八下11《核舟记》课件(共53张PPT).ppt
- 七下15 青春之光 课件 (共23张PPT).pptx
- 2025年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 2025年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部分学校中考一模语文试题.docx
-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联读 教案.docx
- 七下13 卖油翁 课件 (1).pptx
- 七下第三单元整本书阅读 《骆驼祥子》圈点、批注、做笔记 课件.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