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政治第3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7课第2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练习含解析部编版必修4.docx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政治第3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7课第2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练习含解析部编版必修4.docx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9-

其次框正确生疏中华传统文化

课后训练巩固提升

双基巩固学考突破

一、选择题

1.费孝通晚年提出“文化自觉”论。他说,生活在肯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力量,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的共处原则。下列对“文化自觉”理解正确的是()

①是民族文化创新的基础②主要强调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和作用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涵性④包括对自身文化的反思和学习其他文化的特长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①表述错误,文化创新的基础是立足于社会实践;②与材料无关,材料中文化自觉强调的是自知后自主适应,取长补短。③④符合题意。

2.我们要进一步发掘和丰富儒家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使之不断创新进展,以“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胸怀走向世界。“和而不同”指的是()

A.能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求同存异

B.能在文化交往中吸取、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乐观成分

C.中华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虽不同但在渐渐融为一体

D.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是根本不相容的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于“和而不同”的理解。依据所学学问可知,“和而不同”是指既能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又能保持本民族文化特色,故选A项;B项指向兼收并蓄,排解;C项说法错误,不能说融为一体;D项说法错误,各民族文化存在相容之处。

3.有文化学者认为,作为世界其次大经济体的中国,选择走和平进展之路,体现了对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继承。这是由于()

①“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民族友好地吸取一切外来文化②“以和为贵”的和谐文化培育了中国人民宠爱和平的民族禀性③崇尚“和而不同”的中华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精神之中④中华文化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将自己意志强加于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①表述错误。③错误,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②④正确。

4.千百年来,海峡两岸形成了大批同名村。“台湾有板桥,大陆也有板桥!”在厦门集美板桥村进行的两岸同名村恳亲会上,人们祭祖访亲,老乡见老乡,亲情说不完。同名村恳亲会的举办能()

①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意识②增加全民族文化的制造活力③增加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④夯实中华民族的立业根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恳亲会的举办能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意识,增加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①③符合题意;认为同名村恳亲会的举办能增加全民族文化的制造活力,夸大了恳亲会的作用,排解②;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立业根基,④不选。故答案选B项。

5.近几年,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中国元素节目广受好评。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的融合,掀起了全社会学习中华古诗词和中国历史的热潮。这说明()

①优秀传统文化为人们供应了丰富的精神食粮②传统文化的创新能够激发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③只有与现代传媒相结合,传统文化才能继承、进展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的融合,掀起了全社会学习中华古诗词和中国历史的热潮,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激发了人们学习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自信,①②当选。③表述错误;④与题干无关。

6.国家典籍博物馆间续推出面对中小学生的雕版印刷、古籍装订、剪纸等互动体验公益课程,让青少年近距离接触和感受中华典籍穿越历史的恒久魅力。举办这一活动能()

①发挥文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②增加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③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④增加青少年抵挡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力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这一活动旨在让中小学生体会中华文化,举办这一活动能增加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①说法错误;④与题意无关。

二、非选择题

7.文化自信,是兼容并蓄、海纳百川之后的自信,也是敬重文明多样性基础上的自信。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沟通借鉴而形成的文明。汉代张骞两次出访西域,向西域传播了中华文化,也引进了西域文化成果。唐代与中国通使交好的国家众多,促进了中华文化远播世界,也促进了各国文化和物产传入中国。明代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留下了中国同沿途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明末清初,欧洲的天文学、医学等学问纷纷传入中国,开阔了中国人的学问视野。之后,中外文明沟通互鉴更是频繁开放,这其中有冲突、冲突、怀疑、拒绝,但更多的是学习、理解、融合、创新。

(1)结合材料,运用相关学问,说明中华文化的进展过程及当代价值。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9****1877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天津卓蹊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IP属地天津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120102MADL1U0A9W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