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6.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案2部编版必修上册.docx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6.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案2部编版必修上册.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1-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素养目标

1.语言目标:诵读这两首诗,把握它们的朗读节奏,体会其形式特点。

2.审美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并赏析它们的表达技巧。

任务情境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参与农事活动是大多数人一生中的主要工作和生活状态。农事活动固然布满了辛勤劳累,如李绅笔下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白居易笔下的“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但同时也充溢着奇特和喜悦,如唐诗里的“把酒话桑麻”、宋诗中的“百里西风禾黍香”。在诗人的笔下,有些农事之美是静观所见,有些则是亲自参与所感。今日,让我们走近苏辙,和诗人一起亲历劳作的情景,体会劳作之美。

任务活动一诵读全诗,理解大意

1.边诵边读,用“/”划分这两首诗的朗读节奏,并用“”标出韵脚。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累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明确】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2.诗句理解

(1)首联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陈谷:陈年的稻谷。赖:幸亏。

将要收割的麦子正好接上陈年的稻谷,幸亏有外孙们替代我在农忙季节帮忙收割。

时间、地点、人物、大事。物质富足,精神满足。

(2)颔联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阴霪:连绵不断的雨;一竿:太阳升起的高度。

连续多年的阴雨浸湿了麦场,初升的太阳令乡邻欢欣鼓舞。

写天气状况。先抑后扬,对比中突出了久雨天晴后的感动喜悦之情。“舞”形象地呈现了乡邻欢呼雀跃的情景。

(3)颈联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累辛。

博:讨取,换取;村酤:农家自酿的酒

赶忙做好大饼消解外孙们的饥饿和困乏,多多换取农家酒来犒劳他们收割的辛苦。

颈联侧面烘托收麦的繁忙和辛苦。诗人没有正面描写外孙们收麦的场面,而是通过做饼、沽酒、饷田从侧面反映劳动的繁忙和辛苦,不仅如此,“急炊”“多博”还表现了诗人对外孙们的怜爱之情。

(4)尾联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廪:粮仓。

关上粮仓回到家里完成了收麦事宜后,可爱的外孙们又全身心地投入到吟诗作赋中了。

尾联写外孙们完成收麦后的表现。他们把麦子收进粮仓,回到家后马上投入到吟诗作赋之中。“怜”字直抒胸臆,抒发了作者对操劳农事后仍笔耕不辍的外孙们的怜爱之情。

3.内容小结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诗人与亲人抢收小麦的情景劳作的繁忙与辛苦

任务活动二赏析技巧,体悟情感

1.这首诗的前两联都含有对比,请予以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诗的首联中的“新麦”和“陈谷”是新与旧对比,“诸孙”和“老人”是幼与长的对比。颔联中,“三夜阴霪”与“一竿晴日”是天气坏与天气好的对比。

2.从这首诗的中间两联可以看出,这次收麦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颔联写已经下了三夜的雨,最终盼到了日出,所以这次收麦具有抓住时间抢收的特点。由颈联中的“饥乏”“苦辛”可以看出,收麦子还格外劳累。

3.综观全诗,诗人表达了哪些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前两联写欣慰、喜悦之情:有诸孙替老人收麦;多日阴雨,终有日出。后两联写疼爱、赏识之情:为诸孙急炊大饼、多博村酤、赋诗足精神。

附:学习资源

走近苏辙

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后因母病故,随父兄回乡奔丧。嘉祐四年(1059)守丧期满回京。先后任大名府留守推官、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因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为河南推官。宋哲宗时官至尚书右丞、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宋徽宗时罢职居许州。政和二年(1112),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写作定制、方案定制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专注地铁、铁路、市政领域安全管理资料的定制、修改及润色,本人已有7年专业领域工作经验,可承接安全方案、安全培训、安全交底、贯标外审、公路一级达标审核及安全生产许可证延期资料编制等工作,欢迎大家咨询~

认证主体天津析木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IP属地天津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120102MADGNL0R9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