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帮助学生掌握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其筛选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分析文中事例和道理,深入理解格物致知精神。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思考如何在学习和生活中培养格物致知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精神的热情,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实践,积极探索未知世界,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
学习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进行论证。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领会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义,并能将其运用到实际学习和生活中。
体会作者对中国传统教育弊端的批判以及对格物致知精神的倡导。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语言风格。
2.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3.讲授法:系统讲解文章的重点知识,如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等,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4.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加深对格物致知精神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展示一些科学实验或科技创新成果的图片,如神舟飞船发射成功、智能手机的发展、基因编辑技术的突破等,引起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2.提问学生:这些伟大的科学成就离不开什么?引导学生思考科学探究精神的重要性,从而引出课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分钟)
1.简要介绍作者丁肇中。丁肇中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在科学研究中始终坚持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2.说明本文的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于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当时,中国传统教育观念对学生的影响仍然较大,作者希望通过这篇演讲,呼吁人们重视培养格物致知精神,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2.思考以下问题: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作者围绕中心论点分别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论述?
3.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中心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论述内容:首先,指出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接着,阐述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最后,强调培养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意义,呼吁中国学生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
(四)研读课文,分析论证方法(15分钟)
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
摆事实:
作者列举了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第4段),说明王阳明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从而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作者讲述了自己在美国大学念物理时,自己做研究的经历(第11段),强调了实验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有力地论证了论点。
讲道理:
作者在第3段中阐述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这样讲道理,使读者对格物致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第12段中,作者说: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通过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进一步论证了中心论点。
2.小组讨论:这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总结:
摆事实的论证方法,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所阐述的观点。
讲道理的论证方法,使论证更深入、更透彻,增强了文章的逻辑性和说服力,有助于读者把握文章的核心观点。
(五)深入探究,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15分钟)
1.提问学生: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格物致知精神的理解。
2.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原文是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其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作者所说的格物致知精神,就是要有通过接触事物、实地实验而得到知识的精神。它强调实践出真知,通过亲身参与实验、观察和探索,去发现事物的真相和规律。
这种精神对于科学研究至关重要,只有具备格物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AP化学 2012年真题 (选择题+问答题) AP Chemistry 2012 Released Exam and Answers (MCQ+FRQ).pdf VIP
- 第六章 教会法.ppt
- 城镇供水厂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规程-详版.pptx
- 无铬厚膜底漆、厚膜预涂板和制备方法.pdf VIP
- 教师道德与法治新课标考试试题三套及答案.docx
- CMA考试 P2试题500道含解析.pdf VIP
- 新型锂电池电解液添加剂技改扩能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pdf
- 2025年广东省中山市华辰实验中学九年级中考数学一模试题(原卷版+解析版).docx VIP
- 历史逻辑 理论逻辑 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docx VIP
- 2024年05月江苏无锡市梁溪区机关事业单位招考聘用编外工作人员20人笔试历年高频考点(难、易错点)附带答案详解.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