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师说教学设计.docx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师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并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如师传道受等实词的含义,之其于等虚词的用法,以及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特殊句式。

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言文的语言之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文言文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学习本文运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述的技巧,提升议论文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树立尊师重道的观念,认识到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培养谦虚好学的品质。

鼓励学生突破世俗偏见,勇于质疑,培养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意,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体会其论证的严密性。

2.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所阐述的师道观念的深刻内涵,以及其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局限,理解作者针对当时社会风气所提出的独到见解。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2.讲授法:讲解文言字词、句式和文章的结构、内容,使学生系统掌握知识。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章的观点、论证方法等,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增强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同学们,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老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引领我们走向求知的道路。古往今来,有许多关于老师的佳话和名言。比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赞美了老师的奉献精神;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描绘了老师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那么,在古代,人们对从师学习又有着怎样的看法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韩愈的《师说》,看看他对师道有着怎样的见解。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分钟)

1.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2.背景介绍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当时社会上存在着一种耻学于师的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受到耻笑。在这种背景下,韩愈写了这篇《师说》,批判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阐述了师道的重要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1.教师范读

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注意以下字音:

句读(dòu)或不焉(fǒu)经传(zhuàn)郯子(tán)苌弘(cháng)老聃(dān)蟠(pán)贻(yí)

2.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受文章的内容。

3.指名朗读

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评价读音、节奏等方面的问题。

4.全班齐读

读得通顺、流畅,读出一点文言文的韵味。

(四)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20分钟)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

圈画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

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尝试解决字词理解和句子翻译的困难。

3.教师检查小组讨论情况

重点讲解以下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实词

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传: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道:

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余嘉其能行古道(名词,道德、学问)

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传授)

受之天也(接受)

虚词

之:

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

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类)

其: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揣测,大概)

于:

耻学于师(介词,向)

其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介词,

文档评论(0)

认真对待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惠州市峰海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广东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41300MA54K6GY5Y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