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信息碎片化降低人们认
知水平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定义:信息碎片化就是指通过网络接触到的快餐式的、条目式的、海量
信息
产生问题:①浮躁心态,无法认真思考。人们急于刷下一条帖子,对一
个问题缺少深入思考。
听一个歌手60秒的歌唱决定他的去留,在搜索引擎返回的结果列中画5
秒决定点开谁,在iPhone屏幕上跳出来的信息提示中凭借前十个字决定
是否要打开阅读全文。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里,产业工人在流水
线上十多个小时重复相同的一个动作,而我们此刻每周七天,每天24小
时面对信息碎片,等着做出反应。
②海量信息与注意力转移之间的矛盾(专注力和判断力下降)。举
例说本来想看新闻,结果看到一条娱乐八卦,于是去看八卦,后来点进
链接后看到一部电影不错又去看电影,时间就这样过去了,原本想做的
事也没做。
微软公司调查表示,信息碎片化使个体注意力下降25%。2004年,美国
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信息学教授格洛里亚·马克带着她的研究生对两家
美国科技公司的员工做了1000小时的观察。他们发现,办公室里的员工
平均每11分钟就会被电话、电子邮件或同事打扰一次,而他们的注意力
重新回到早先的工作上则需要25分钟。英国的随笔作家比科·伊耶更是
由此引申说:“这意味着,我们永远追不上我们的生活。”
事例:2013年5月,长沙一女孩坠落井中,《潇湘晨报》官博在23日
当天12点45分发布了最后一条相关微博,结束了关于此事件的密集报
道后,当天随后的21条新闻中仅有6条提及此新闻。受众注意力迅速被
“长沙下冰雹”,“热心司机扶老人”等消息吸引,且评论数与落井女
孩的持平。
③使人们的思想变得狭隘,无法进行复杂的思考/形成完整知识体
系。碎片信息通常具备这样的特征:
它们往往是一些事实的集合而非逻辑
它们往往大量简化了推演过程
它们往往将多路径简化为单一路径
它们往往不够严谨、全面(信息真假难辨,“据知情人爆料/有网友
说到”等文字随处可见,真实性权威性丧失)
当人们长期接收这类信息时,思维模式也会逐渐简单,认知水平降
低。
其他影响(受众不固定,迎合受众兴趣无下限;出现标题党,文不符
题,标题太过夸大;要素不完整,影响理解;零碎信息难以管理,低俗
信息如漏网之鱼;很少有人重温经典)
反驳:①信息传播者没有起到有效引导。广大信息受众人群并没有放弃
对阅读、美感的追求,也没有放弃对思想深度的探求,而美感和深度的
培育需要信息传播者加之以有效的引导。
②信息的受体的因素。获取到的碎片化信息并非是信息碎片化的罪,达
到对事物的认知需要经过两个主体,一个是信息源,另一个是人,如果
一个人形成了碎片化的单一思考方式,那么无论是看深度阅读,系统学
习,还是通过网络平台阅读碎片化信息,得到的内容都是碎片化的,因
此认知的碎片化不是不可阻止的,而在于主体采取何种思考方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