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民间艺术进课堂:现状、价值与路径方法
民间艺术在新时代学校“立德树人”工作有着独特的育人作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来阐述本土民间艺术引进小学课堂的育人价值和实施途径。
一、民间艺术进课堂的现状分析
千百年来,民间艺术是在生活劳动中产生的具有典型民族色彩的艺术形态,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是新时代学校教育要利用好、传承好、弘扬好的珍贵资源。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大量良莠涌入,传统文化经受冷落嫌弃,民间艺术被推到了大众审美趣味的边缘,走向了逐渐衰弱和后继乏人的窘境,国民的文化自信受到了严峻挑战。
从当前情况来看,虽然不少学校在民间艺术进课堂的实践中已经或正在做出积极探索,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喜人局面,但是,在深入开展实践研究方面还存在一定困难,在经验和成果推广方面还存在明显乏力。学校在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树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教育追问成为学校教育的最重要责任。
二、民间艺术在学校教育中的育人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的话高屋建瓴,阐明了学习和传承民间艺术的重要意义。2021年教育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等育人目标出发,选择蕴含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和中华传统美德的传统文化,作为课程遴选内容的根本遵循。这为在小学音乐、美术课堂中渗透优秀民间艺术,提供了方向。对学生来说,本土的民间艺术,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容易走进学生的课堂。中小学校可以依托本土民间艺术的资源优势,遴选优秀的项目进入学校,融进课堂,融入活动,使其成为涵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鲜活教材。
(一)培养劳动观念的鲜活教材
艺术起源于劳动,伴随着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而产生和发展,反映着劳动人民的生活需要和精神需求。民间艺术更是如此,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如濮阳民间花馍制作、刘堤口年画、清丰麦秆画、南乐草编等艺术工艺,都体现了中原大地黄河流域人民群众生生不息的生产生活、精神追求和艺术智慧。学生通过在课堂上观察欣赏、动手体验、动脑学习民间艺术作品,聆听手口相传、绵延不息、继承创新的民间艺术故事,来真切领悟艺术起源于劳动的真谛,增进对劳动改变生活、创造文化和改造世界的理解认识。
(二)赓续传统审美经验的鲜活教材
中国民间艺术具有东方审美的典型特点,我们的审美、语言、穿着皆讲究婉转含蓄,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敛含蓄一脉相承:表现在绘画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画,中国画注重“写意”,正如齐白石老先生提出的“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中国画讲究“浓淡干湿”的笔墨情趣和含蓄朦胧的“意境”之美;表现在戏剧方面,剧中人物装扮宽宽绰绰、飘飘逸逸,对白和唱词也是曲曲弯弯、兜兜转转,曲折委婉到千转百回,淋漓尽致。这些典型的艺术审美特点,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审美观念和生存智慧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和传承好中华民族传统审美观念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三)孕育根脉乡情的鲜活教材
如广西山歌《刘三姐》、河南浚县“泥咕咕”、安徽凤阳“花鼓”、山西吕梁“剪纸”、天津“杨柳青”年画、川剧“变脸”艺等民间艺术形式,当我们面对这些质朴的民间艺术的时候,扑面而来的是充盈乡土生活的新鲜气息,油然而生的是满载民族文化自豪的浓郁情感,这些感受与体验的获得,是当下林林总总的“潮流艺术”所不能激发和给予的。
(四)深植民族精神的鲜活教材
民间艺术是劳动人民精神世界的真实反映,寄托着炎黄儿女的精神归属,蕴藉着华夏子孙的意志凝聚。
小学生将来要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责任,学校要利用好优秀民间艺术这一丰厚资源,在课程教学中恰当渗透民间艺术教育,引导学生从小建立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认同,把热爱家乡的责任和热爱祖国的光荣深植心中,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深植心中。
(五)现代与传统相融合的鲜活教材
濮阳的本土民间艺术——杂技,已有近三千年的发展历史。当前,我们看到的杂技表演形式既有传统的杂技基础,又融入了高科技手段,还有杂技与其他艺术表演形式的嫁接融合,给观众带来了崭新的艺术呈现和视听效果。
学生从杂技艺术的学习传承中,感受到了中国杂技的创新发展所带来的全新艺术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和培养了他们的艺术素养和创新精神。
三、民间艺术进课堂的路径方法
(一)组织采风活动,走近民间艺术
带领学生到麦秆画工艺坊、草编加工传统村、民间黑陶工作坊、民俗花馍基地等,观赏身边的本土民间艺术作品,参观工艺制作流程,聆听传承人讲解,动手体验工艺技能,极大地丰富和增强了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直观体验。在弥漫着面香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幼儿园户外混龄游戏的组织与开展策略研究.docx
- 基于角色扮演游戏的幼儿探究性学习能力培养.docx
-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教学模式的探索.docx
- 优化绘本阅读教学 助力幼儿语言发展.docx
- 整合地方文化资源,提高培智语文课堂教学实效.docx
- 试论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docx
- 微课资源在初中信息科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ocx
- 革命文化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落实路径研究.docx
- 基于A-STEM的小学低年级美术作业创新——以“小鸟的家”为例.docx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路径.docx
- 八下第15课《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课件(共22张PPT).ppt
- 八上25 周亚夫军细柳.pptx
- 九上16《我的叔叔于勒 》课件(共24张PPT).pptx
- 八下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件(共34张PPT).pptx
- 九下21《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件(共34张PPT).pptx
- 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pdf
- 八下22 《虽有佳肴》.ppt
- 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3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 2025年政工职称考试题库附含参考答案.docx
-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件高二上学期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pptx
文档评论(0)